【摘 要】
:
本文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提供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国家级地面气象站基本气象要素日值数据集(V3.0)”中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参照《梅雨监测指标》中梅雨监测区域的划分和入、出梅标准,研究了1979-2018年夏季中国东北冷涡生成位置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江淮流域各分区梅雨的影响,并分析其产生影响的大气环流条件。主要结论有:(1)夏季东北冷涡的生成位置具有西北多,东南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018YFC1507101、2018YFC150560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提供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国家级地面气象站基本气象要素日值数据集(V3.0)”中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参照《梅雨监测指标》中梅雨监测区域的划分和入、出梅标准,研究了1979-2018年夏季中国东北冷涡生成位置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江淮流域各分区梅雨的影响,并分析其产生影响的大气环流条件。主要结论有:(1)夏季东北冷涡的生成位置具有西北多,东南少的特点。就6月而言,其生成位置在20世纪80年代偏北,此时江淮梅雨北多南少;90年代偏南,此时梅雨北少南多。东北冷涡生成位置存在3a左右的周期振荡,与江南区、江淮区的梅雨强度以及江南区的平均梅雨量具有一致的振荡周期。(2)梅雨季节内东北冷涡后部强大的偏北气流能引导冷空气南下,而冷涡生成位置的变化通过直接影响冷空气的位置,使冷暖空气交汇的位置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梅雨量的空间分布。东北冷涡生成位置偏西北方向的年份,江淮区低层气流易有气旋性辐合,有利于垂直上升运动的发生,并且水汽输送切变线东南部强大的西南水汽输送为该区域带来充沛的水汽资源,使江淮区梅雨量增多。而东北冷涡生成位置偏东南方向的年份,低层水汽输送切变线南移至长江沿线,气流的气旋性辐合中心南移至江南区,使得垂直上升运动区南移,水汽辐合为江南区梅雨量的增多提供了必要的水汽条件,梅雨量增多的区域由江淮区南移至江南区。
其他文献
利用NCEP逐6h再分析资料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1989-2018年5-9月生成并维持的东北冷涡进行统计分析,结合S2S数据中心提供ECMWF-CF与JMA模式资料,根据不同指标,评估其对东北冷涡的预报能力及误差来源。结果如下:(1)1989-2018年5-9月东北地区共出现221次东北冷涡过程,总计1044天,以东南/东北移路径为主。2010年前东北冷涡出现次数具2年变化周期。东北冷涡在春末
本文利用CN05.1高分辨率观测数据以及参与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全球气候模式,对2013年中国中东部地区极端高温事件进行了归因、未来风险预估,并研究了高温对用电量的影响。首先使用不同辐射强迫下的历史模拟试验,对历史时期极端高温变化进行归因,量化人类活动对极端高温发生概率的影响。同时利用分位数映射的偏差订正方法对CMIP5未来预估时期的数据进行订正,在此基础上,预估2013年的极端
厄尔尼诺次年夏季中国东部主要在长江—淮河流域发生正降水异常。然而,由于厄尔尼诺的多样性和平均态的变化,这种由厄尔尼诺引起的季风降水变化并不总是相同的。本文中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厄尔尼诺次年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分类,来揭示厄尔尼诺引起的季风变化。而对于拉尼娜次年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应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法研究其主要的模态。结果表明在1957–2016年挑选的20个厄尔尼诺中,次年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主
本文在CICE6.0海冰模式中加入了两个新的参数化方案改进冰-气湍流热通量交换参数化,分别是基于北冰洋表面热收支计划观测的总体公式热通量参数化(BF-SHEBA)和最大熵生成参数化(MEP)。本文用BF-SHEBA方案和MEP方案模拟了1998年和2015年的北极海冰,并对不同热通量方案进行评估。在第一部分工作中,将BF-SHEBA方案应用到海冰模式,首先用一年冰上和多年冰上的湍流热通量观测评估了
海流,是海水的普遍运动形式之一,是影响和调节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参数。相比于现场观测及其他遥感观测,顺轨干涉合成孔径雷达[along-track interferometric(ATI)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具有高分辨率、宽覆盖、低成本及不受天气影响的优势,因此ATI-SAR系统作为强大的遥感工具被应用到海表面流的测量之中。然而在沿岸水域,由于信号的欠采样,常常
北极对全球的天气以及气候系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缺乏密集的观测,北极的大气情况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本文利用了中国第5次北极科学考察,以及Ny-(?)lesund站的高分辨率探空资料,通过相对湿度云检测算法,和逆温检测算法对北极地区的云和逆温展开了深入研究。利用中国第5次北极科学考察2014年7月-9月的高分辨率无线电探空数据,研究了北冰洋对流层低层云和逆温(TI)的特征。统计分析表明,
大气中包含各种形状和成分的粒子,如雨滴、冰雹、雪花、冰晶和沙尘等。粒子散射特性的分析在气象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了提高气象雷达系统的检测和反演能力,需要对带电粒子、双层粒子以及粒子群的散射特性进行研究。本文基于电磁散射理论计算了复杂气象目标的散射效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介绍球形粒子散射特性的理论计算方法,包括Mie散射理论、OPAC计算理论,带电球形粒子散射理论,双层球形粒子散射理论以及DD
为了研究我国不同地区大气降水的污染特征以及来源,本研究基于东亚酸沉降监测网的湿沉降数据,选取了2003年~2018年西北地区(西安市)、西南地区(重庆市)、华东地区(厦门市)和华南地区(珠海市)的降水电导率、pH值和降水中水溶性离子浓度与沉降量的数据,分析了各地大气降水污染的时间和空间特征、降水中和能力和离子沉降量特征,并结合了PMF源解析模式对污染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1)研究地区大气降水的
浮游植物以其固碳作用在大气-海洋碳循环中有重要意义,而叶绿素a作为浮游植物中的代表成分之一,不仅可以指示海洋中浮游植物的丰度和初级生产力,还可以指示气候变化对海洋表层环境影响。以往针对叶绿素a与气象条件的研究多集中在季节-年际-年代际尺度上,关于天气尺度(不含台风)和日变化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利用多种高时空分辨率的卫星数据或海洋同化再分析数据,在天气尺度和日变化尺度上,系统研究了天气分型以及极端
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和水汽输送不仅对地球水循环有着重要影响,并且与区域旱涝灾害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本文利用多种探空资料和再分析资料,借助天气分型方法和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对2015-2019年长三角地区高空“干”过程的分布特征和大气水汽含量进行了分析,并选择2019年冬季的典型个例探究其形成演变机制。结果如下:高空“干”过程水平方向覆盖区域很广,垂直方向常发生在800-400 h Pa范围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