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他们承载着回报社会、奉献社会的责任和使命。因而,小学生要想真正成长、成才,就必须具备完善的人格。“若成才,先成人”,而道德行为习惯是一个人人格构成的基础,是一个人必备的品德习惯。因而,将“小学生”与“道德行为习惯”相提并论,便是一个十分必要的研究课题,其重要地位更是不言而喻。2013年6月3日,教育部出台《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通过5个方面20个关键性指标,建立一套全新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绿色评价体系,道德行为习惯是品德发展水平方面的关键性指标之一。然而,在现实社会中,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在一些新观念、新思想的涌动下,加之小学生特殊的年龄特征,天生的模仿性和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在道德行为习惯方面表现得有失偏颇。小学教育学中提到:“小学阶段形成的思想品德对儿童一生成长都有重要作用。”因而,对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进行调查研究十分重要和必要。在理论上,对道德行为习惯方面的理论研究已相当成熟。然而,在实践中,小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实效性仍较差,实践举措中尚存在诸多与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养成不相容的地方。基于这种情况,本文以Q市H小学为个案,通过对该小学小学生在文明礼貌、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爱护环境等四个维度的认知及表现进行深入调查,了解和分析当前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在此基础上,探寻培养小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有效路径。本文共分四部分。首先是导论,内容主要涉及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及现状趋势、本文创新之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其次是核心概念辨析和理论依据。其中,核心概念主要涉及习惯、行为习惯、道德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理论依据主要涉及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体谅模式理论、价值澄清理论。再次是以Q市H小学为例,通过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等,对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在文明礼貌、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爱护环境方面的认知及表现现状进行调查,并对搜集来的数据及资料,运用描述性的定性分析及三级编码微分析进行分析,并从小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社会四方面深入讨论影响原因,为本文的立论提供理论支撑。最后是小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对策和建议,主要从教师引导、家庭影响、学校教育、社会支持四方面进行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