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猪结肠模拟息肉CT结肠成像的实验研究目的:研究不同扫描参数、不同图像重建参数和不同后处理方法对CT结肠成像(CT colonography, CTC)图像质量和模拟息肉检出率的影响,寻找可获得良好图像质量和较高息肉检出率的成像参数及后处理方法的最佳组合。材料和方法:取长度约30cm猪结肠6段,每段结肠内制成大小不等的模拟息肉10枚,共计60枚。将息肉模型浸入含0.1%泛影葡胺溶液中。应用16层螺旋CT在不同螺距、不同准直下进行容积扫描,将获得的CT原始数据进行不同间隔及不同重建算法的轴位重建。再将重建后的轴位图像数据传至Advantage Windows 4.3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获得CT仿真内窥镜(CT virtual endoscopy, CTVE)、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 VR)、透明法(Raysum)、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 MPR)和虚拟分割(virtual dissection, VD)等2D、3D图像。固定其他参数,分别比较不同螺距、不同层厚、不同重叠重建率、不同算法对CTVE图像质量的影响及息肉的检出率;确定一种参数组合后,比较CTC检查中不同后处理方法对模拟息肉检出率的影响。结果:成像参数对图像质量的影响:①随着螺距和准直的减小,图像质量提高;②随着层厚变薄重叠重建的作用越来越弱;③1.25mm准直、1.375:1螺距、1.25mm重建层厚、0%重叠重建率和标准算法重建是扫描参数和重建参数的最佳组合。不同后处理方法对模拟息肉检出率的影响:CTVE、VR+Raysum、MPR+轴位和VD对10mm~12mm组息肉的检出率分别为100%、95%、95%、100%;对5mm~9.9mm组息肉的检出率分别为95%、75%、80%和95%;对2mm~4.9mm组息肉的检出率分别为85%、30%、50%和80%。综合应用以上各种方法对10~12mm组、5~9.9mm组和2~4.9mm组的检出率分别为100%、100%和90%。结论:16层螺旋CT在常规扫描和显示条件(120 KV,120mA,512×512矩阵)下CTC最佳成像参数应为:准直1.25mm,螺距1.375:1,1.25mm重建层厚,0%重叠重建率和标准算法重建。CTVE和VD对息肉的检出率高于其他后处理方法,CTVE结合其他后处理方法可提高息肉的检出率。第二部分CT结肠成像对结肠息肉和结直肠癌诊断价值的临床研究目的:观察结肠息肉和结肠直癌的CT结肠成像特征以及各种后处理方法的影像学表现,比较不同后处理方法的优缺点,以期寻找一种成像组合来更好的显示结肠病变。资料和方法:(1)对44例已行纤维结肠镜(fiberoptic colonoscopy, FC)检查和/或手术病理证实的患者进行CT结肠成像检查,其中包括34例结直肠癌和10例结直肠息肉(6例单发4例多发共36枚息肉);(2)采用4种图像后处理方法(CTVE、MPR+轴位、VR+Raysum和VD)进行分析;(3)将上述各分析方法所得结果分别和纤维结肠镜及病理比较,计算各种后处理方法对病变(息肉)的发现率和对病变(结肠直癌)的形态、范围(大体分型、环周侵犯程度、长度)判断的准确率;(4)分别比较不同图像后处理方法的优缺点。结果:息肉组:息肉组:CTC中后处理方法CTVE、MPR+轴位、VR+Raysum和VD对≥10 mm组息肉的检出率分别为100%、90.9%、81.8%和100%;对5mm~9.9mm组息肉的检出率分别为94.1%、70.6%、52.9%和94.1%;对<5 mm组息肉的检出率分别为62.5%、25%、25%和62.5%。综合应用以上各种方法对≥10 mm组、5~9.9mm组和<5 mm组的检出率分别为100%、100%和75%;结直肠癌组:后处理方法CTVE、轴位+MPR、VR+Raysum和VD对结直肠癌大体分型的正确判断率分别为88.2%、70.6%、58.8%和67.6%,对结肠癌环肠周侵犯程度的正确判断率分别为79.41%、100%、58.8%和73.5%,肿块对肠管侵犯的长度的正确判断率分别为58.8%、82.4%、97.1%和67.6%。结论:各种后处理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综合应用可进一步提高结肠息肉和结直肠癌的诊断准确性。多种后处理方法结合则能全面反映结直肠癌的分型、周围侵犯程度、肠管侵犯长度等指标,为临手术提供更全面和准确的影像信息。此外,在CTC观察分析中,首先应用VD方法,其后结合其他方法则能提高结肠息肉的检出率和工作效率,有利于结肠息肉的普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