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目前在全世界约有3700万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约有2.57亿人群遭受慢性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由于HIV和HBV有共同的感染途径,因此HIV和HBV常合并感染,共感染的患者有更高的风险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及肝细胞癌,共感染的研究对于疾病的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HIV感染者合并HBV感染的患病率及其疾病特征的研究缺乏,国际上评价HIV/HBV共感染患者慢性HBV感染的治疗效果的研究甚少。
目的:
1.计算北京地区HIV/HBV共感染的患病率;
2.计算2013-2018年年新诊断HIV感染者中HBV的感染率,分析其变化趋势;
3.通过Logistic逻辑回归模型分析HIV/HBV共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共感染之间的相关性;
4.研究HIV/HBV共感染者在不同ART方案下的HBsAg清除率及HBeAg抗原转换率。
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2001年8月至2019年6月,在北京地区HIV/AIDS定点治疗医院(北京协和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地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佑安医院)长期随访及治疗,且年龄>18岁的HIV感染患者。
2.研究方法: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回顾性分析北京地区HIV/AIDS定点治疗医院的HI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感染途径等,基线乙肝五项检测结果。
血标本采集及血清学检测:包括常规生化指标、T细胞亚群、HIV病毒载量、回顾性分析过去数年诊断的HIV感染者基线乙肝五项结果,明确每年新诊断HIV感染者中HIV/HBV共感染率及其年变化趋势。
明确北京地区HIV/HBV共感染的影响因素: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婚姻状态、CD4+T细胞计数、所接受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分别做分层分析,明确不同因素对于新发感染的影响。
评价不同方案ART治疗对于HIV感染者慢性HBV感染的疗效分析:根据目前的队列中HIV/HBV共感染者ART方案中包含的抗HBV感染的药物不同,将患者分组单3TC组,3TC+TDF组,收集或检测不同组患者目前方案治疗1年时的HBsAg、HBeAg、HBVDNA载量结果,明确不同ART方案的HBsAg清除率、HBeAg抗原转换率以及HBVDNA抑制率。
统计分析:对数据进行整理后,应用SPSS(23.0)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在长期随访的13253例HIV/AIDS感染者中,11572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HIV/HBV共感染患者532例(4.6%)。在共感染患者的人群中85.9%为青壮年(28-49岁)男性,感染途径以同性性传播为主(74.8%)。
2.2013-2018年,HIV/HBV共感染的年新增感染率呈波动性下降的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37%,4.55%,3.92%,4.68%,4.24%,2.74%。
3.HIV/HBV共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年龄(28-48岁与<28岁比较,OR=2.807,95%CI:1.241-6.345)以及婚姻(已婚与未婚比较,OR=1.259,95%CI:1.004-1.579)。
4.87.4%的共感染患者基线治疗接受了包含拉米夫定(3TC)、替诺福韦(TDF)两种抗HBV药物的治疗。在共感染患者的治疗过程中,1年后3TC+TDF组的HBeAg抗原丢失率为46.4%(39/84),抗原转换率为39.3%。3TC+TDF组相较于3TC组趋于更高的抗原转换率,也有更高的病毒抑制率。
结论:
北京地区HIV/HBV共感染率为4.6%,比2016年全国的平均共感染率低;2013-2018年,HIV/HBV年新增共感染率呈波动性下降趋势。本研究所调查的多种临床危险因素,中青年(28-48岁)已婚的HIV患者有更高的风险合并HBV感染,未发现其他危险因素与共感染的相关性。3TC+TDF组相较于3TC组趋于更高的抗原转换率,也有更高的病毒抑制率。在共感染患者的诊治随访中,需进一步加强对肝肾功能、HBV抗原、HBVDNA的监测。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目前在全世界约有3700万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约有2.57亿人群遭受慢性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由于HIV和HBV有共同的感染途径,因此HIV和HBV常合并感染,共感染的患者有更高的风险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及肝细胞癌,共感染的研究对于疾病的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HIV感染者合并HBV感染的患病率及其疾病特征的研究缺乏,国际上评价HIV/HBV共感染患者慢性HBV感染的治疗效果的研究甚少。
目的:
1.计算北京地区HIV/HBV共感染的患病率;
2.计算2013-2018年年新诊断HIV感染者中HBV的感染率,分析其变化趋势;
3.通过Logistic逻辑回归模型分析HIV/HBV共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共感染之间的相关性;
4.研究HIV/HBV共感染者在不同ART方案下的HBsAg清除率及HBeAg抗原转换率。
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2001年8月至2019年6月,在北京地区HIV/AIDS定点治疗医院(北京协和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地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佑安医院)长期随访及治疗,且年龄>18岁的HIV感染患者。
2.研究方法: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回顾性分析北京地区HIV/AIDS定点治疗医院的HI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感染途径等,基线乙肝五项检测结果。
血标本采集及血清学检测:包括常规生化指标、T细胞亚群、HIV病毒载量、回顾性分析过去数年诊断的HIV感染者基线乙肝五项结果,明确每年新诊断HIV感染者中HIV/HBV共感染率及其年变化趋势。
明确北京地区HIV/HBV共感染的影响因素: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婚姻状态、CD4+T细胞计数、所接受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分别做分层分析,明确不同因素对于新发感染的影响。
评价不同方案ART治疗对于HIV感染者慢性HBV感染的疗效分析:根据目前的队列中HIV/HBV共感染者ART方案中包含的抗HBV感染的药物不同,将患者分组单3TC组,3TC+TDF组,收集或检测不同组患者目前方案治疗1年时的HBsAg、HBeAg、HBVDNA载量结果,明确不同ART方案的HBsAg清除率、HBeAg抗原转换率以及HBVDNA抑制率。
统计分析:对数据进行整理后,应用SPSS(23.0)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在长期随访的13253例HIV/AIDS感染者中,11572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HIV/HBV共感染患者532例(4.6%)。在共感染患者的人群中85.9%为青壮年(28-49岁)男性,感染途径以同性性传播为主(74.8%)。
2.2013-2018年,HIV/HBV共感染的年新增感染率呈波动性下降的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37%,4.55%,3.92%,4.68%,4.24%,2.74%。
3.HIV/HBV共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年龄(28-48岁与<28岁比较,OR=2.807,95%CI:1.241-6.345)以及婚姻(已婚与未婚比较,OR=1.259,95%CI:1.004-1.579)。
4.87.4%的共感染患者基线治疗接受了包含拉米夫定(3TC)、替诺福韦(TDF)两种抗HBV药物的治疗。在共感染患者的治疗过程中,1年后3TC+TDF组的HBeAg抗原丢失率为46.4%(39/84),抗原转换率为39.3%。3TC+TDF组相较于3TC组趋于更高的抗原转换率,也有更高的病毒抑制率。
结论:
北京地区HIV/HBV共感染率为4.6%,比2016年全国的平均共感染率低;2013-2018年,HIV/HBV年新增共感染率呈波动性下降趋势。本研究所调查的多种临床危险因素,中青年(28-48岁)已婚的HIV患者有更高的风险合并HBV感染,未发现其他危险因素与共感染的相关性。3TC+TDF组相较于3TC组趋于更高的抗原转换率,也有更高的病毒抑制率。在共感染患者的诊治随访中,需进一步加强对肝肾功能、HBV抗原、HBVDNA的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