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美学术语中,kitsch一词指的是有媚俗、庸俗性质的物品,并且在指称艺术“坏趣味”(bad taste)的语词里,kitsch是唯一获得了国际性地位的。同时,除了作为美学批评术语,该词还有着其他复杂的含义。比如,在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kitsch作为揭露小说主旨的核心词汇表达了作家对人类存在境况的形而上学思考。小说的中文译者将kitsch译为“媚俗”,该词也随之成为了文化热词。kitsch本身含义复杂,但“媚俗”并不能完全表达出它的内涵,从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误解或错用。故本文从kitsch的词源入手,探析该词的本来含义,揭示kitsch的美学内涵、产生根源,并讨论对待kitsch的态度,以求较全面地揭示kitsch的内涵。本文在前言部分介绍了选题源起,并回顾了国内外学术界对kitsch研究的情况,表明在国外学界研究热度消退,国内尚无系统的研究成果的背景下进行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并对重要参考文献进行综述。正文第一部分是对kitsch词源与语用的考察,初步说明kitsch含义的复杂性,指出“媚俗”等译法的缺陷所在,并采用分类讨论的方法,归纳出kitsch的几类语用情况,即:日常领域的kitsch、艺术领域的kitsch、作为人类存在境况的kitsch等,并归纳出几类kitsch的共同之处,即欺骗性。在对词源及所指进行辨析之后,第二部分探讨了kitsch的美学特征,分别从实际的kitsch之物与kitsch艺术作品出发,分析概括出kitsch的三个美学特征:原创性的匮乏、诱使情感泛滥及内容的易识读性等。第三部分为产生kitsch的根源研究,思路大体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产生kitsch的工业化社会背景,这为kitsch之物大范围传播提供了技术与制度条件;一是kitsch的思想史根源,即美学现代性与浪漫主义,指出美学趣味的相对化和浪漫主义内部的保守因素成为了kitsch产生的思想根源。最后一部分讨论了对待kitsch的态度问题。介绍了“坎普”(camp)这一带有后现代意味的感受力,并指出kitsch是精英文化趣味和非精英文化趣味隔阂的产物,即使精英的艺术价值观对kitsch持批判态度,也不应简单地对kitsch进行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