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河西走廊带东部地区的泥盆系-二叠系地层开展了系统的古地磁学研究,同时还对寒武系和泥盆系地层开展了详细的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组成研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祁连造山带古生代期间古构造-古地理位置变迁和构造演化历史。论文对上泥盆统(6个采样剖面,共826块定向岩芯样品)、下石炭统(7个采样点80块定向岩芯样品)和上二叠统(3个采样剖面,12个采样点113块定向岩芯样品)开展了详细的系统热退磁和岩石磁学研究。获得了上泥盆统和上二叠统高温特征剩磁分量,这些剩磁组分均通过了褶皱和倒转检验,对应的古地磁极分别为λ=34.0°S,φ=46.5°E,dp=4.2°,dm=8.3° 和 λ=26.2°N,Φ=18.0°E,dp=7.5°,dm=13.3°。早石炭世样品获得的中温分量通过了褶皱和倒转检验,可能与早二叠世北祁连造山带的“造山流体”活动有关,并导致重磁化,发生重磁化的时间可能在中-晚石炭世;中温分量对应的古地磁极为:λ=12.1°N,Φ=10.7°E,dp=4.2° , dm=8.3°。结合前人获得的早古生代可靠古地磁数据,构建了河西走廊带古生代的视极移曲线和古纬度变化曲线。对比河西走廊带、华南地块和澳大利亚寒武纪-晚泥盆世古纬度变化曲线和古地磁视极移曲线,同时结合古生物学、碎屑锆石年代学和岩浆岩的Nd同位素特征,推测到晚石炭世河西走廊带和华南地块可能还是统一的整体,并且在晚泥盆世之前它们与澳大利亚相邻,都属于东冈瓦纳;晚二叠世时,河西走廊-阿拉善区块与华北地块纬度已经相近,但东部地区相对于华北还存在相对旋转,对比河西走廊带东部地区和华北地块P1、P2和T1-2视极移曲线,两者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系统偏差,若以44°N,84°E为欧拉极逆时针旋转河西走廊带视极移曲线32°后,两者同时期视极移曲线重合,结果表明河西走廊带与华北地块完全拼合时间发生在晚三叠世后。对河西走廊带东部的中寒武世和晚泥盆世地层开展了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组成的研究。中寒武世样品的U-Pb年龄谱存在三个峰值:0.6-0.8Ga(峰值为 669Ma),1.0-1.3Ga(峰值为 1173Ma),1.6-1.8Ga(峰值为 1710Ma),明显区别于河西走廊带寒武系之上地层碎屑锆石U-Pb年龄谱。U-Pb年龄在1.0-1.3Ga的碎屑物质可能源于澳大利亚西南部,与前人的古地磁研究成果相吻合。晚泥盆世样品碎屑锆石的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成果表明,U-Pb年龄在0.4-0.5Ga的碎屑锆石来源于北祁连造山带奥陶纪火山岩,0.8-1.0Ga的碎屑锆石可能来自中祁连地块,1.8-2.1Ga碎屑锆石来源于阿拉善地块东部古元古代岩浆岩,2.5Ga左右的碎屑锆石的Hf同位素特征明显区别于华北地块同时代碎屑锆石;来源于阿拉善地块的1.8-2.1Ga的峰值为河西走廊带古生代以来首次出现,表明晚泥盆世时北祁连洋已经闭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