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非营利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作为“第三部门”,它承担了“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部分的社会公益职能,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及社会保障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与发展问题开始为人们所关注。加入WTO后,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非营利组织的组织机理和运行机制十分必要。 本文主要运用管理学领域的组织理论,以晏阳初领导的平民教育会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分析模式采用社会系统学派组织理论框架,兼顾其他组织理论,并吸收非营利组织研究中的相应成果。在研究方法上,采用管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综合研究方法,对非营利组织进行了全面探讨。 晏阳初领导的平民教育会,从上个世纪20年代至今,在中国以及世界上的乡村建设和社会教育中做出了显著成绩,是非营利组织的一个典范。从“平民识字运动”到以“定县试验”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晏阳初带领数十名“留洋博士”和近五百名高级知识分子以河北定县为起点,辗转湖南、四川直至菲律宾、危地马拉等国家的乡村,怀着教育救国的信念和布道的热诚,针对农民“愚、贫、弱、私”的劣根性,开展“教育、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活动,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连环推进的方式,开启民智、改善农民生活,进行乡村建设实验,逐渐摸索出了一些至今仍然行之有效的经验。 截止到目前,对平教会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历史学和教育学方面,尚未有从管理学方面对其研究的理论性著作。本文认为,平教会不同于国外的普通非营利组织,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从组织理论和管理学原理角度探讨平教会,对于中国的非营利组织研究,既可对某些影响较大的组织理论进行必要的补充和修正,又可一对社会公益机构和行为提供借鉴和指导,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文指出,平教会在组织机理上最为重要的是价值认同,由此决定了它与营利组织的差异。对于非营利组织来说,平教会对组织成员的心理灌输和说服,主要从精神层面形成协作意愿和目标认同,是它的一个重要特色。在组织结构上,平教会的董事会结构不同于企业的委托代理制,为了提高运作效率,平教会在职能部门设计、决策体制变化方面都有自己的创新。特别是在发挥非正式组织作用方面,平教会有着明显的成就。平教会的决策,采用了有限目标、循序渐进的满意型决策方式,不追求最佳方案。同时,根据环境变化进行计划修正(追踪决策)上,平教会反应灵敏。平教会的组织权威,主要依赖于晏阳初的人格魅力,而且能同组织授权有机结合。笔者辨析了经理人员(executive或manager)和领导(eommander或direetor)的差异,并以晏阳初为例,探讨了非营利组织中经理人员的品质问题。 本文通过案例研究,提出了以下新发现:第一,在组织结构上,平教会在定县实验阶段就呈现出“适应一有机型”组织特征,而在国际推广阶段则呈现出“稳定一机械式”组织特征,突破了系统学派(卡斯特)关于组织发展趋势是由“稳定一机械式”向“适应一有机型”递进的论断,反映了两类组织之间具有可逆性。第二,在激励方式上,平教会在物质需要不满足的情况下以精神需要为主,特别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起了极大的激励作用,突破了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部分论断。第三,在管理理念上,平教会的实践,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使命管理”等新的管理理念萌芽,说明人本管理早在20年代的中国就己经有了较完备的表现。这三个新发现,都对以前的管理理论有所修正和发展。 本文认为,平教会对当今的非营利组织,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作用。第一,必须坚持非营利组织的独立性;第二,必须构建社会协作系统,包括与政府的协作和与企业的协作。与政府协作应防止非营利组织的官僚化,与企业协作应防止营利化。第三,寻求社会支持与开发公众资源,其基本方式是改进沟通。第四,培养组织的形象代言人即职业经理人。第五,构建以使命为核心的组织价值观,建立学习型组织。第六,谨慎理财,特别要注意防范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先天缺陷(所有者缺位、受益者无选择、缺乏利润评价机智、缺乏个人利益存在、缺乏竞争机制),以“透明”和“透气”作为解决财务问题的途径。第七,引进营销概念和品牌概念。营销“以使命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特别要注意“定价”问题。第八,倡导“不是救济而是发扬”(not reliefbutrelease)的运营策略、本土化运营策略以及运用业绩统计方法推动经营的策略。对于本土化的优势,本文提出了新的观点。 本文分析了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前景,从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公民意识诸方面,论证了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条件。同时指出,中国的非营利组织与西方的发展路径与发展前提不同,会遇到现代和后现代两个方面的挑战。平教会作为中国非营利组织的范例,又具有世界性影响,它不但在历史上取得了成功,而且至今仍在运作,其组织原理和运作机制,对今天依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