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误读,按照我们通常的理解,是对“错误阅读”或“不正确阅读”的界定。论文试在厘定“误读”这一术语意义内涵的基础上,探讨它作为一种文学现象的生成机制,进而揭示出其独特的美学意义。 论文除前言与结语以外主要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章:为误读正名。“误”,按其通行意义来说,是误解或错误,但用之于文学误读却包含了另一层新意:另辟蹊径,即所谓的“创造性的误读”。为了有效地避免对文学误读的泛化或消解,笔者试将之厘定为:审美过程中发生的,区别于作者话语,以文本意向为指导,不断揭示审美对象内涵,逐步接近其审美价值本真的解读形式。 第二章:诗学误读与诗无达诂的遇合。“误读”这一术语首先出现于西方解构主义思潮。随着对中国学术界有关误读研究与援引的考察,我们发现“此误读,已非彼误读”。无形中它已完成了术语本身意义的流变,即由一种反抗压迫的手段向一种阅读形式的成功转变。 第三章:文学误读的生成原因探析。目前多集中于对文学语言以及读者等方面的探讨,而对作者及社会权力运作的角度关注不够深刻。本章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作者、读者、文本等文学四要素入手来系统论述文学误读的生成原因,以揭示其作为一种文学接受现象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第四章:文学误读的美学意义。作品层面,就一定意义上来说,误读就是通向作品审美本真的阶梯;文学主体层面,文学误读打破了“作者话语——读者接受”的单一模式,实现了作家创作与读者阅读的良性互动;社会层面,文学误读是一种潜在的动力,促进整个社会认知水平与审美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