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理论的现代性视野:批评空间的开创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ca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批评空间的开创”这个表达式在当前指向两度空间的内涵:第一是指:在国内,由于“现代性”概念的引入,知识分子以之为思考的路标,根据各自不同的学科范式、各自不同的知识眼界和各自不同的价值判断,形成不同的理论言述,它更多地是知识分子对社会现状和历史境遇反思和探索的个体性话语表达;第二是指:当前,由于政党所努力推进的经济改革开放事业使中国已在多方位多层次融入了国际社会,但一个作为现代社会公共层面的知识批评空间并没有完全开辟出来,因此,从事现代性批判的批评理论应致力于形成一个批评的公共层面,使知识系统在商业市场基本上与政府行政分离开来并已形成世俗的商业文化空间之后,能实现理论批评与政治意识形态权力关系的再次分离,从而形成一个独立和健全的理论批评空间。第二种内涵是本文的理论主张。 本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认为西方的现代性批评有两个理论根源,一是韦伯世俗化理论,一是康德批判理论,由这两种理论根源所形成的批评范式都是现代性分析的有效模式,但后者更为深层地把握到了问题的关键。第二部分是本文的理论分析部分,本文主要选取了杨春时、王岳川、汪晖、余虹和陈晓明这五位学者作为理论分析的对象,本文认为,杨春时以二十世纪非理性的文学样式及其批评体系作为文学和批评的现代性标准是脱离事实根据的;王岳川以价值心性和道德理性的重建作为现代性批评的重心也脱离了当前的社会和政治现实;汪晖一方面认为现代性不是一个中性概念,它具有深刻的西方内涵,一方面又认为中国的社会现实一定要与资本主义全球化联系起来分析,这中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余虹则把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两个概念对立起来,极有可能掩盖了现代性本身的多层涵义及其理论价值;陈晓明最终在认识论的层面来解释当代文学和批评的走向,也没有注意到批评空间自身独立性的重要性。本文分析他们各自的基本观点,找出他们理论视野的基本偏差,认为他们的理论分析大致都可归于“批评空间的开创”的第一层内涵。因此本文在第三部分以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的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德里达和福柯的观点,进而指出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本身是具有相通之处的,这种共同之处就是理论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在这部分中本文提出并论证了批评理论要形成一个独立的批评空间这个观点。
其他文献
苏词在北宋词坛的出现不啻是一匹“黑马”,旋即激起了当时词人的极大兴趣和广泛关注,引发了时人及后人对词体的属性、风格、形式等一系列问题的辩证思考和理论探讨.接受美学是
学位
由于受强大的先验逻辑的影响,国内学界对于现象学美学往往是遵循其自身的理论期许,进行转述性、应用性的研究.该文则尝试着对现象学美学进行批判.这种批判可以看作是以现象学
该文将对《礼拜六》杂志作文学现象学的研究,即悬搁以往研究者对《礼拜六》的各种评价,通过对历史语境、作家、文本等多方面作深入、细致的探讨,还原出《礼拜六》的真实面貌,
《聊斋志异》中有关商业和商人的作品,讲述了商海中人们的浮沉与哀乐,从中可以挖掘出这些作品在封建社会中的积极意义以及对今天的启迪.我们从社会,历史、地域,时代、经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