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窄行配置对马铃薯光合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dang_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揭示不同宽窄行配置下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特性、光合调控关键酶、产量与品质等方面变化规律及差异,获得马铃薯高产优质最佳宽窄行配置。基于净作栽培条件,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三个密度为主区(A1:3000株/亩、A2:3500株/亩、A3:4000株/亩)和六个宽窄行配置(cm + cm)为副区(B1:50 + 50、B2:55 + 45,B3:60 + 40,B4:65 + 35,B5:70 + 30,B6:75 +25)的不同组合,深入研究三种密度下不同宽窄行配置对马铃薯‘青薯9号’光合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得到以下主要结果:
  1. 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随着宽行距变宽窄行距变窄,叶面积指数(LAI)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以B4处理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其次为B5处理,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LAI呈升高的变化趋势,两个试验点的A3密度都显著高于A1密度。说明中高密度下的B4和B5这两种宽窄行配置是提高马铃薯叶面积指数的必要条件。
  单株干物质量随着宽行距变宽窄行距变窄,先升高后降低,有一个最佳的宽窄行配置B4,其次为B5,显著高于其它宽窄行配置处理和等行距配置。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单株干物质量逐渐降低,A1最高,依次为A2、A3,三者之间均达到显著水平。综上所述,说明宽窄行配置和种植密度均能显著影响单株干物质量的积累,低密度及适宜的宽窄行配置有利于单株干物质量的积累。
  2. 对马铃薯光合特性的影响
  随着宽行距变宽窄行距变窄,叶绿素含量先升高后降低,以B4和B5处理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随种植密度增加而逐渐增加,叶绿素含量在渭坨镇试验点三密度间差异不显著,尖山镇点A3密度显著高于A2和A1密度。说明宽窄行配置较种植密度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大,B4和B5这两种宽窄行配置是提高或保持马铃薯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有效措施。
  随着宽行距变宽窄行距变窄,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先升高后降低,以B4和B5处理较高,显著高于其它处理。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Pn、Tr和Gs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A1和A2密度的Pn值显著高于A3密度,Tr值在三密度之间差异不显著,A1密度的Gs值显著高于A2和A3密度。说明适宜的宽窄行配置和中低密度有利于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以B4和B5处理的宽窄行配置最佳。
  随着宽行距变宽窄行距变窄,胞间CO2浓度先降低后升高,以B4和B5处理最低,显著低于其它处理,说明适宜的宽窄行配置可以降低马铃薯叶片的胞间CO2浓度,等行距和过宽过窄的宽行距都不利于马铃薯叶片胞间CO2浓度。叶片胞间CO2浓度在三密度间的表现为A1<A2<A3,且A2和A3显著高于A1密度。
  随着宽行距变宽窄行距变窄,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Y(II))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先升高后降低。宽窄行配置比等行距配置的Fv/Fm、Y(II)和qP高,以B4和B5处理较显著,说明适宜的宽窄行配置有利于叶片叶绿素荧光的进行。
  不同宽窄行配置处理对 RuBP 羧化酶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的活力产生了较大影响,随着宽行距变宽窄行距变窄,RuBP羧化酶和SPS活性呈单峰曲线变化。说明宽窄行配置有利于提高马铃薯叶片RuBP羧化酶和SPS活性,B4处理的这种宽窄行配置最佳。
  3. 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对马铃薯产量进行方差分析表明,马铃薯产量在A因素(种植密度)间和B因素(宽窄行配置)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以宽窄行配置的影响最大,随着宽行距变宽窄行距变窄,马铃薯产量先增加后减少,其中 B5 处理产量最高,其次为B4处理,均显著高于等行距的B1处理。马铃薯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提高,当密度增加到一定水平,产量不再继续提高,反而有下降的趋势,A2和A3密度显著高于 A1 密度。由此说明种植密度和宽窄行配置均能显著影响马铃薯产量,合理密植及田间配置是提高马铃薯产量的有效途径。
  4. 对马铃薯块茎品质的影响
  马铃薯块茎淀粉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均随着宽行距增加窄行距缩短先升高后降低,淀粉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以B4和B5处理较高,维生素C含量以B3和B4处理较高。说明宽行过宽和窄行过窄均不利于块茎品质含量的积累。各品质指含量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降低的趋势,整体表现为 A1>A2>A3,说明低密度更有利于提高马铃薯块茎品质。商品薯率随着宽行距变宽窄行距变窄,先升高后下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升高后下降,说明不管是种植密度还是宽窄行配置对商品薯率都有影响,并且有最佳的种植密度和宽窄行配置组合,中等密度和宽窄行配置的商品薯率较高。
其他文献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污染程度的持续加重以及我国节能减排经济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风电已经成为可再生能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风是风力发电机组的动力,由于风本身的特性及发电原理决定了风力发电的输出具有波动性和间歇性,因此风电并网后会对电力系统造成很大的影响。风电功率预测可有效解决电网调度问题,对风电并网及电网安全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对现有预测方法的预测精确度不甚理想的问题,本文采用了一种基于组合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热经济性诊断研究对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节能及优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该研究对掌握联合循环机组的运行特性以及为联合循环机组的安全、经济性运行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本文以某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为研究对象,开展联合循环机组热经济性诊断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首先,对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工作原理和热力特性进行分析,建立了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燃气轮机和余热锅炉详细的热力性
学位
随着日益增长的带有间歇特征、不稳定特征的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接入电网,以及电力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导致电网负荷峰谷差日益增大,电网对火电机组调峰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经济性和安全性问题,对汽轮机组调峰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选定国内目前某600MW超临界汽轮机组作为研究目标,并陆续对其在深度调峰下的各项性能进行研究分析。首先,在深度调峰下,汽轮机主辅机运行状态更加复杂,
学位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误食了受副溶血弧菌污染食物,可能会引起肠痉挛、腹泻、呕吐等症状,重症患者还会脱水、休克昏迷,甚至死亡。据报道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主要与鱼虾贝类等水、海产品有关;副溶血性弧菌会以它们为载体对误食了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食品的公共大众带来健康及安全的危害,为保证消费者人身健康和安全,本文对临安市场销售的各类水产品副溶血性
学位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中燃气轮机系统、蒸汽系统互相关联,联合循环各环节热力系统参数间存在着一定的耦合性,例如燃气轮机的排气参数位于上位电站和下位电站的连接节点处,并且这类边界节点参数对上位电站和下位电站的效率影响方向是不同的,导致当优化目标不同时,局部设备效率最优时所对应的燃气轮机排烟参数并不能使联合循环机组的效率最优。所以应该在考虑机组参数耦合性和传递性的前提下研究关键参数对整个机组效率的影响,
学位
准东煤具有燃烧稳定、挥发分含量高、易燃烧以及价格低廉等优点,然而准东煤中的Na、K等碱金属及其氧化物含量较高,通常灰分中Na_2O的含量超过5%,有些矿区高达10%。现有燃用经验表明:准东煤属于严重沾污煤种,在燃用时容易发生碱金属的凝华沾污,加之准东煤中水分含量高、灰熔点低,致使现有电站锅炉只能掺烧一定比例的准东煤,无法全烧或大比例使用。本文通过煤质分析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机组锅炉全烧准
学位
提高微电网稳定性以及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是一种多目标优化问题。由于可再生能源具有间歇性、波动性、不可预测性,限制了其在微电网中发挥清洁环保、易于开采的作用。现有方法在提高微电网消纳能力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但难以建立合适的模型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本文基于我校微电网实验平台,提出了一种基于博弈论理论的微电网优化调度方法。首先,建立微电网数据采集与监控平台。通过CAN总线通讯协议建立光伏设备、风机、储
学位
白及[Bletilla striata(Thunb.)Reixchb.f.]为兰科白及属多年生草本,以干燥块茎入药,中药名白及,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等功效。随着白及在医疗、保健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人们对其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本论文从光质处理、采收期以及干燥方法三个方面对白及的品质影响进行初步研究,为白及的人工栽培和生产提供理论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白及在3种不同滤光膜(红膜、黄膜、蓝
学位
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s)是一类重要的天然色素的总称,是一类脂溶性色素,普遍存在于动物、高等植物、真菌、藻类之中。类胡萝卜素是一类光合色素,同时也是植物花、果实等的重要呈色因子之一。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PSY)是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第一个限速酶,它能催化牻牛儿基牻牛儿基焦磷酸(GGPP) 转化形成八氢番茄红素。在玉米胚乳、水稻胚乳、马铃薯块茎、番茄果实、油菜籽中超量表达 PSY 基
学位
玉米(Zea mays L.)在世界范围内的农业生产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作为我国农业生产上的第一大作物,玉米生产为我国的粮食生产、畜牧养殖和农业经济上都做出了极大贡献。因此,不断提高玉米的单位面积产量、总产量和育种质量成为了我们农业科研人员的重要任务与目标。而植物水通道蛋白在植物逆境胁迫响应上有着特殊的作用与功能,因此,研究植物水通道蛋白在玉米抗逆性中的分子机制对培育新型抗逆性玉米、提高玉米产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