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绿色空间是城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因素。以美学观赏为导向的城市绿地建设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特别是现代城市正日益受到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滋扰。城市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的生态系统,其绿地建设也应借鉴其他学科成果,统筹规划城乡绿地,合理分配环境资源。
本文针对城市绿色空间的评价和规划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城市绿色空间内涵;(2)综合评价指标体系;(3)基于评估结果及目标,进行生态规划;(4)选择部分指标,对规划结果进行评析,提出城市绿色空间发展的规划管理对策。
本研究以北京为例,主要结论如下:(1)北京城市绿色空间由城市园林绿地、郊野绿地、都市农业和立体绿化组成。(2)所选取的16项指标中,景观可达性的权重值最大,其次是绿地斑块连接度、破碎度,说明现代城市的绿色空间建设,有限的面积前提下,更应关注绿地的结构和布局,以提高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3)北京城市绿色空间综合指标值为0.6593,处于第II级下游水平,面积较为适当、布局结构一般,生态功能没有充分发挥。(4)利用“碳氧平衡”对城市绿色空间的需求总量进行预测,北京市46.7%的有林地,基本可以满足耗氧量需求。但是,46.7%的有林地中,周边山区森林覆盖率的贡献率很大,市区林木覆盖率极低,又多以装饰性灌木、草坪为主,而CO2排放主要集中在市区。针对这一矛盾,一方面,应加强郊野绿地的建设,缓解市区的碳氧平衡及其他的一些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增大建成区乡土树种乔木量,丰富乔灌草层次,提高群落的生态效益。(5)生态规划基于以往规划成果,采用适宜性分析,辨识绿色空间的“生态源”(核心区),然后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缓冲区、廊道等。结合现状,划定一级缓冲区和二级缓冲区,宽度分别为30—100m和100—500m。(6)在一级缓冲水平下,“北京湾”的绿色空间所占比例为32.42%,而现阶段占30.54%,没有显著改变,是符合当前经济发展需求的,且连接度和景观可达性有较大改善。而二级缓冲区水平下,比例为53.73%,数量增长较大,可以作为长期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