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安全感、人格和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laar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寻求心理帮助的来访者,都缺乏心理安全感。马斯洛也提出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有研究表明,安全感影响范围非常广,具有安全感与不安全感的人相比在创造力、学业、认知、人际吸引、伴侣关系、自我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具有安全感的人通常在这些方面都做的更好。家庭教养方式对一个人的心理成长有重要影响,对人格的塑造也有重要影响,人格对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而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 本研究着力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人格对安全感的影响。以湖北省高中生为被试,实际有效被试为522名,采用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及结构方程模型等统计分析方法,考察父母教养方式通过人格这一中介变量对安全感产生影响。 研究结论如下: 1、高中生的安全感,女生高于男生,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但在这两个变量上差异不显著。在学校类别、生源地、母亲职业、母亲文化程度变量上,高中生安全感差异得分显著。 2、父母教养方式、人格和安全感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父母过度干涉保护,神经质、内外向、精神质能够预测安全感。父母过度干涉保护因子和内外向因子对安全感产生负向预测作用,而精神质、神经质、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对安全感产生正向预测作用。 3、父母教养方式对安全感的直接影响不显著。人格变量中神经质和内外向因子对安全感的影响显著。父母教养方式对人格变量的直接影响显著。父母教养方式以人格为中介变量对安全感产生影响,人格起着完全中介的作用。具体表现为父母情感温暖理解通过神经质和内外向对安全感产生影响;父母惩罚严厉通过对神经质对安全感产生影响。 4、本研究以实际的调查与数据为依据,支持了弗洛姆人格与安全感关系的理论,也支持了霍尼的基本焦虑的理论。
其他文献
摘要: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整体经济得到了极其快速的发展。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进步,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对于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并且近几年在教育事业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并且取得了比較显著的成就,尤其是在小学数学教学方面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已经改变了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地改革和丰富了自己的教学手段,大大增加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伪生活化”及其解决对策做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出现,使组织之间的文化差异比较研究成为20世纪后期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作为文化差异的一种表现,学术界对
自从人类的教学诞生以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已成为人们不懈的追求。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却有着不同的理解。当代教学的有效性在追求教学效果与效率的同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