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褐飞虱体色为研究对象,初步探讨:一是,在野外褐飞虱若虫体色的分化情况;二是在环境方面,光照和温度对褐飞虱体色的形成是否有影响,两种体色的褐飞虱在恒定高温和低温下的存活率;最后,利用两种外源激素,保幼激素类似物(ZR-515)和早熟素Ⅰ(PI)作用于2龄褐飞虱若虫,看其对体色是否产生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4月上旬,田间只有少量褐飞虱迁入,能采到的褐飞虱的成虫和若虫都不多。到了6、7月若虫出现高峰,成虫和若虫均以黄色的体色居多,黄色若虫达到46.62%,成虫达到57.65%。到了10月份,田间的褐飞虱成虫和若虫均以褐色居多,若虫的比率达到48.00%,成虫为60.71%。2、2龄和3龄的褐飞虱若虫,在三种光照周期,全黑暗、12小时光照和24小时光照条件下,发育到5龄的结果表明,若虫在12小时光照条件下,均比在全黑暗处理组和24小时光照组的存活率高;黄色若虫所占的比例在三个处理中都是最多的(达到38.79%以上);同一体色在三种光照周期中所占有的比例不存在明显的差异。初步说明不同光照条件对褐飞虱体色变化影响甚微。3、将不同体色的4龄褐飞虱若虫(黄色和褐色),分别置于恒定高温(34℃和37℃)和恒定低温下(10℃和4℃)下,24小时后,若虫的存活率结果表明,这两种体色的若虫在高温和低温下的耐受性差异不显著。在恒定温度(30℃和10℃)下培养2龄褐飞虱到5龄,体色分化中以黄色若虫所占的比例居多。4、2龄若虫在三个变温13℃:28℃、28℃:21℃、21℃:13℃处理下,到5龄时,若虫在28℃:21℃这个处理组所需要的发育时间历期最短。当温度在28℃与13℃范围内交替变化时,褐色体色的个体出现频率最高,与出现的另两种体色个体相比,差异显著。5、用保幼激素类似物和早熟素Ⅰ分别处理褐飞虱2龄若虫,发育至5龄时,出现的各种体色在两种外源激素的不同浓度处理中差异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