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渐从以往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日益增多的同时,也在教育的手段、载体、内容以及方法等多方面做出重大的改变和完善,其中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卓有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为主要研究内容,试图在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从活动的三个主体——学校、教师、学生出发,反思当下高校举办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三个主体在现行的活动运行模式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其动态交互的缺失进行原因分析。最后,在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的指导下构建新型的活动运行模式,提出三个主体间动态交互的实现路径。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在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概括总结出国内外学者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及校园文化活动主体间动态交互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指出本文的创新点。随后对人的发展理论、主体性及主体交互进行介绍,并对本文所指的校园文化活动主体及主体间动态交互进行范围界定。第二章论述了人的发展理论与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主体间动态交互的张力。现实的活动是在理论的指导下开展的,但活动效果距离人的发展理论的要求仍有一定的距离。二者的主体都是人,都是围绕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价值展开的,因此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是契合的。人的发展理论规定了校园文化活动的核心内容及其最终目标,但在实际活动的举办中,后者又与前者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差距。第三章着重强调人的发展理论视域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主体间动态交互的缺失。以太原理工大学“生涯导航”教育计划系列活动为例展开研究,对不同活动进行具体分析,重点研究效果不理想的活动。分析不同主体在活动创设、开展、反馈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指出现阶段活动主体间交互存在的问题。第四章将探寻活动主体间动态交互缺失的根源。紧扣前文提到的问题,在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指导下认识到在活动创设阶段,学校主体对于活动效果的急于求成导致了对学生主体关怀的缺失;教师主体过度重视活动的工具性以至于学生主体的个人价值被忽视。在活动中,不能同时满足三个主体的利益及需求,学校及教师试图将活动的效果强制作用在学生主体之上。本章立足于人的发展理论分析,追寻活动主体间动态交互缺失的根源。第五章在明确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活动主体间动态交互的实现路径。本章是全文的重点,主要是针对活动开展前后出现的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要转变活动创设的理念,活动应由科学化走向人本化,由工具化走向生活化,由单向灌输走向平等对话。完善活动举办过程,整合活动各类资源,建立完善的活动评价体系,以实现校园文化活动的三维主体动态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