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传统,而作为培养师资的专门机构一直到清末才出现。清末师范教育并非像欧美、日本那样出于普及教育的客观需要而产生,而是在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情况下,在“教育救国”社会思潮的涌动下,以日本为仿效的对象,短时间内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师范教育体系,并为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处改革时代,研究清末师范教育的发展状况能为今天的师范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本文以时间为序,对清末师范教育的产生和发展状况作一深入而全面的研究。 师范教育思想在中国兴起经历了三个阶段:甲午战争之前少数先进中国人对外国“师范”进行了简单介绍;甲午战争之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从“兴民权”、“开民智”的目的出发,大力倡导师范教育;20世纪初,封建统治者为挽救处于风雨飘摇中的统治地位,开始寻求教育改革的途径,逐步认识到师范教育的重要性。在师范教育思想兴起的同时,湖北、直隶、江苏、广东等省的一些进步官僚和开明绅商为适应兴学的需要,在中国第一个完整的学制——癸卯学制启动之前,以日本的师范教育制度为楷模,尝试性地创办师范教育机构,这些局部省份师范教育机构的建立,扩大了师范教育的影响,加快了清政府制定师范教育政策的步伐。 在仿照日本学制的基础上,1902年,中国制定了第一个由政府公布的现代学制——壬寅学制,统治者虽然把师范教育纳入了学制体系,但是师范教育在该学制中没有取得独立地位,学制对其具体开设课程未作明确规定,这说明统治者对师范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的。1904年1月,本着维护封建统治的宗旨,清政府以日本学制为蓝本,在改进壬寅学制的基础上,制定了癸卯学制。它的实施,完成了中国教育由古典向近代化的转轨。在该学制中,师范教育自成体系,师范教育政策较为详备,奖励政策是统治者优先发展师范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使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开始了有史以来最深刻的转变和分化,也使得师范教育观念深入人心。同时,各级各类师范教育机构的设立保障和推动了清末师范教育的发展。 清末师范教育既包括以培养小学师资为目的的中等师范教育,也包括以培养中学、初级师范和实业学堂师资为目的的高等师范教育,在中等和高等师范教育体系中,分别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速成师范教育,同时,女子师范教育的产生为师范教育体系增添了色彩。留学师范教育也是培养师资的有效途径。在师范教育的发展过程中,统治者根据兴学的需要和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政策,使师范教育得以顺利发M;, 11们b教育是在清本社会).变革的过程中产生的,上既是近代教育的有机川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动/j,既是近代中国人追求进步,¥;尚新知的表j见,也是封住统治者寻求“自救”的必然反映。通过政府政策的引导,清末师范教育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在中国政治、文化教育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旧。但是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师范教育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