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生率在所有肿瘤中男性为第4位,女性为第8位。表浅性膀胱癌首选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进行治疗。而若仅行电切术,有50-70%患者将在术后一年内复发。 由于膀胱癌的高发病率和高复发率,人们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研究膀胱肿瘤,而动物实验是基础和临床之间的重要过渡环节,研究人员通过建立膀胱肿瘤动物模型来研究膀胱癌的病因、病理和生物学行为,评价疗效等,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术后复发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建立一个良好的动物模型就显得尤其重要。自1969年Rygaard等首次将人类肿瘤成功的移植于裸小鼠以来,大多数类恶性肿瘤均已在裸小鼠体内建立了移植瘤模型,就其移植途径而言,多采取皮下接种方式,虽然这种移植方法简单易行,肿瘤的生长情况也便于观察,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近似的模拟了原有肿瘤的形态学、生物学及生物化学特性。然而,对于大多数人类恶性肿瘤来说,接种于裸小鼠皮下组织是属于异位移植,脱离了其起源组织器官的微环境,因此在实验中移植瘤的某些行为常不同于原先患者身上的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如移植瘤常有包膜、呈局限性生长、很少发生局部或远处器官的转移,故未能很好的被应用于研究人癌症潜在的侵袭与转移特性。 自从1977年Tan等将小鼠结肠癌成功的原位接种于同基因小鼠的结肠壁上的报道中得到启示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探索了这一新的肿瘤移植方法—原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