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舜耕山-罗山推覆体构造特征及其演化研究

来源 :安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ttyleung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淮南舜耕山-罗山推覆体位于华北板块南缘,在长期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了现今的构造样式,推覆体构造研究为资源勘查和开发提供一定的指导,同时也为煤矿瓦斯及水害防治提供依据。为此,采用野外地质调查、构造统计和演化、微观分析等方法对区内构造地质剖面、宏观和微观地质构造等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了动力学特性,探讨了研究区推覆体构造形成与演化过程,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区呈东西方向展布,主要由舜耕山块体和罗山块体构成,为逆冲推覆构造形成的“飞来峰”。舜耕山块体主要出露寒武、奥陶系地层,地层产状倒转;罗山块体则主要为元古界、太古界地层,地层产状正常。(2)研究区断裂构造广泛发育,舜耕山断层控制全区的构造格局;区内褶皱构造不呈规模,多以层间小褶皱出现。研究区构造呈E-W向线性展布,舜耕山断层为控制全区的主体构造,为逆掩断层,区内另发育多组S-N向的平移性质断层;岩石薄片显示研究区至少经历三期方向不同的构造运动,且存在热液活动。(3)通过对研究区的古构造应力场进行恢复,得出研究区推覆体先后主要经历了四期构造运动,分别为:近N-S向的Ⅰ期运动、近NW-SE向的Ⅱ期运动、NE-SW向的Ⅲ期运动和近E-W向的Ⅲ期运动。(4)舜耕山-罗山推覆体形成于印支运动时期,在N-S向挤压应力作用下,研究区地层发生倒转,舜耕山断层形成,进而形成舜耕山推覆体;燕山运动早期,研究区受到NW-SE向至NWW-SEE向挤压作用,舜耕山推覆体的前寒武系地层发生二次推覆,形成罗山推覆体,舜耕山-罗山推覆体构造格局初步形成;在燕山运动中后期至喜马拉雅运动时期,舜耕山-罗山推覆体经过伸展运动改造和地层的沉积作用影响,逐步发展为现今的构造样貌。图[31]表[8]参[83]
其他文献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但高瓦斯低透气性煤层偏多,导致开采过程中瓦斯事故频发。本文聚焦于平煤八矿己15煤层采动应力-裂隙-瓦斯运移特性,及其对己16-17煤层(近距离的卸压层)瓦斯涌出的影响机制。以平煤八矿实际地质情况为原型,利用双向可加载多功能相似模拟装置和3DEC数值模拟软件,对己15煤层开采过程裂隙场的分布特征进行了模拟研究;建立了考虑采动应力、瓦斯吸附解吸、各向异性以及煤体损伤的多因素耦合渗
在快速发展的业务环境下,各大企业与组织通过使用信息系统来支持他们的业务流程。系统执行产生的大量事件日志,为流程挖掘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这是因为流程挖掘是从事件日志中提取知识来发现、监控和改进实际流程。然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导致业务流程数量增多而且更迭速度快,固有的业务流程与系统记录的实际执行的行为也允许存在差异。从不同维度及角度出发,流程挖掘也因此分为三个主要的领域:流程发现、一致性检测和修复。
磁电混合悬浮带式输送机作为一种新型特种带式输送机,具有运行阻力低、承载力大等特性,在煤矿、冶金、港口等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是未来低阻力带式输送机发展趋势之一。磁悬浮支撑系统作为磁电混合悬浮带式输送机能否平稳运行、正常工作的关键部位,其电磁结构中存在着漏磁严重、悬浮稳定性差等问题,因此为克服电磁结构存在的缺陷,提出了一种新型敛磁式混合磁体结构,并通过理论、仿真和实验对该磁体进行研究分析。具体研究
本文以树莓派3B+为基础,融入物联网技术和人脸识别技术,设计了一套基于人脸识别的嵌入式民用安防系统。相较于传统形式的民用安防系统,其主要特点是价格便宜,体积小,可移植性高,可扩展能力强、识别效果更好。首先,针对系统的需求分析,对系统软硬件和云平台部分提出相应的设计方案,其中硬件部分涉及到系统主控器件和其余辅助模块的选择和结构设计,软件部分则包含系统软件结构设计和软件环境搭建的细节。其次,鉴于嵌入式
目的:恶性骨肿瘤发病率很高,肿瘤病灶本身对患者健康的影响非常大,而且激活的破骨细胞导致的病理性骨破坏也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急需治疗骨肿瘤和骨破坏的新方法。骨靶向性光热治疗是一种非侵入、时空可控的治疗方式,在恶性骨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它的原理是利用特异性结合在肿瘤局部骨破坏部位的光热剂将光能转换为热能,导致肿瘤局部高温,诱导周围的肿瘤细胞凋亡,并且不会对正常组织产生损伤,在体内外
周期性张应变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在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我们研究了 microRNA-1-3p在周期性张应变介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我们的实验数据显示:microRNA-1-3p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主动脉中表达下调。15%的病理性牵张抑制了 microRNA-1-3p、calponin和SM22的表达,但增加了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以及V-ets成红细胞症病
土壤质量与土壤的结构密切相关,采煤过程中持续发育的地表拉张裂隙,直接改变了土壤结构,是沉陷区土壤质量改变的直接因素。查明采煤过程中拉张裂隙区土壤质量是精准恢复沉陷区土地质量的关键,选择安徽淮北孙疃矿拉张裂隙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研究区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土壤重金属的时空分布分布、土壤质量评价、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特征分析等研究,探讨了采煤拉张裂隙区不同位置、不同土壤深度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重金属的差异
本文依托云南省交通运输厅科技示范课题项目“山区高速公路弃土场动态稳定性评价方法和综合安全控制技术研究”,以云南地区上百个弃渣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资料收集、现场调查、室内外试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弃渣的物理力学性质、弃渣边坡的堆积演化特征、失稳破坏机制、稳定性评估方法和综合安全控制技术等相关内容展开了研究,成果如下:(1)现场调查和颗粒流数值模拟揭示了弃渣的运动分选行为造就了弃渣边坡具有明
近几年,在地下水位降低、采空区沉陷等因素影响下,国内各地发生土体非均匀沉降的现象越来越多。土体的沉降对地下结构物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含初始缺陷的结构物更易破坏。埋地管道作为重要的地下结构物,其承担着城市输送石油天然气的重任。但埋地管道难免因土壤腐蚀、外力等因素而产生裂纹,初始裂纹的存在极大削减了埋地管道的使用寿命,如何得到含初始裂纹埋地管道的破坏规律和评估其安全性,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本文综合
随着国家十三五规划向十四五规划的推进,城市的发展速度愈加猛进。由于种种原因带来的建构筑物沉降导致的事故时常发生在我们身边,不仅造成人们生活不便,也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埋下隐患,快速化发展下的建筑物沉降监测研究已显得尤为重要。使用先进的测绘仪器,按照标准规范定期对建筑物进行沉降监测,利用一定的数学处理方法对获取的数据进行科学处理,找到能科学反映建筑物沉降规律的数学模型,正确预测建筑物沉降量。本文以合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