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作制度发展演变对农业产生很大的影响,不合理的农作制度造成了该地生态环境的恶化。本文以内蒙古武川县为研究样区,以空间换时间的方法来研究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农作制度演变规律及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
阴山北麓地区农作制度演变主要经历了撂荒制、压青休闲制、轮作制和集约制四个阶段。不同时期主导农作制不同,撂荒农作制在清朝以前占主导地位;压青休闲制主要在清代和民国时期实行,解放初期也曾有大面积的实施;轮作制在解放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集约制目前还只呈点状分布,面积不广。研究发现,阴山北麓农作制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同步性;演变具有前进性,农作制度总是由低级向高级、自然向人工方向演变;其演变具有继承和发展性,各农作制度长期并存;农作制的布局应因地制宜,农作制度向集约制农作制演变必须具备充分的条件,否则将事与愿违。
阴山北麓地区农作制度演变每一阶段对土壤质量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农作制度演变对土壤化学和物理性质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当地土壤环境脆弱,土壤质量容易遭到破坏,且一旦破坏,即使经过十多年的自然演替也不能达到开垦前天然草地的水平。但如果能增加物质投入,则地力能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随着人为干预力度的不断加大,土壤质量也将不断降低。在不增加外部投入情况下,农作制度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程度是:轮作制>压青休闲制>撂荒农作制。如不改变目前传统粗放轮作制还是占据主导地位的状况,生态恶化、土壤质量下降的趋势将得不到有效缓解,必须加快发展集约农作制,加速由传统粗放轮作制向集约制演变,因地制宜,走资源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