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传统的高脂饮食与免疫损伤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使模型制作更接近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病理生理过程,提高成功率,缩短模型制作周期,提高脑血流储备研究结果的可靠性。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学逐渐从传统的形态成像向功能成像转变。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即为研究组织血流动力学的有效方法之一,可在脑缺血性病变的早期提供局部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信息。CT灌注成像与乙酰唑胺(ACZ)负荷实验相结合较普通的灌注成像能提供更多脑血管功能方面的信息,在评价局部脑血管功能及评价其预后方面有重要意义。通过测定动脉粥样硬化前后兔脑血流储备的变化,,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对于脑血流储备的影响。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局部血管内皮的变化,分析内皮变化与血流储备变化之间的关系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健康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40只,兔龄3~4个月,体重2.0±0.1kg,4只用于预实验,余36只按查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26只)和对照组(10只)。动物麻醉成功后,手术暴露、分离一侧股静脉,置入小号静脉留置针作为血管入路。所有动物行CT灌注检查后30min,静脉注射ACZ(65mg/kg),4.5min后再次行灌注检查。上述操作完成后结扎静脉、缝合伤口。实验组采用免疫损伤与高脂饮食相结合的方法制作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对照组采用普通饲料喂养。模型制作成功后,所有动物重复上述检查。所有检查结束后,所有动物麻醉状态下取颈总动脉上端,进行免疫组化分析。实验组模型制作前后各参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对照组与实验组免疫组化结果采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检验水准采用α=0.05。结果:AS前后兔脑血流动力学变化:造模前基础态与激发态比较兔脑CBF、MTT有统计学意义(p<0.05),CBV无统计学意义;造模后基础态与激发态比较兔脑有统计学意义(p<0.05),CBV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前后基础态比较CBF、CBV、MTT均无统计学意义;造模前后激发态比较CBF、MTT有统计学意义(p<0.05),CBV无统计学意义;造模前后各参数储备(激发态-基础态)比较CBF有统计学意义(p<0.05),CBV、MTT无统计学意义。AS前后兔血管变化:实验组于模型制作第8周时即可肉眼看到主动脉内壁有微隆起的灰白色斑块,对照组主动脉内膜始终未见明显异常改变。光镜显示AS后兔颈总动脉内膜尚比较完整,无明显破损,内膜未见明显增厚。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S后血管内膜eNOS与Cx43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免疫损伤与高脂饮食相结合的方法可成功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与传统的单纯高脂饮食法相比,这种方法更接近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病理生理过程,且成型快、成型率高、可重复性好。CT灌注成像结合ACZ负荷试验是评价脑血流储备的较好方法,操作方便,结果可靠,敏感性高。在动脉粥样硬化早期上述方法即能检测出脑血流储备的变化,来反应脑血管的功能性改变,从而使CT灌注这项功能性检查方法的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挥。同时发现在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反应脑血流储备变化方面CBF较CBV与MTT更高的敏感性。此外,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血管内皮虽然结构尚完整,但微观结构已经发生了显著改变。小血管的弹性已经开始减低。而eNOS及Cx43表达量在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均显著升高,以此对血管弹性功能的减低起到部分代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