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北朝青瓷,研究颇多。但其研究,与南方地区六朝时期的青瓷相比,关注度远远不够。且其研究,缺乏系统的论述。本文立足于墓葬、城址和佛寺遗址中北朝青瓷的出土,意图对北朝各时期青瓷器物种类、器形演变和装饰纹样做一梳理,并结合近年来北方窑址的新发现,对墓葬、城址和佛寺遗址中青瓷产地做一推断,以期对北朝时期青瓷的发展状况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结语部分对南北朝青瓷进行比较研究,并对北朝青瓷对隋唐瓷器的影响及北朝青瓷之地位做一论述,以期对北朝青瓷的研究系统之。全文分为七章,绪论部分是对本文研究对象青瓷、研究时间和空间的界定;第一章介绍了相关的发现与已有的研究、研究的成果与不足及本文的研究思路;第二章介绍墓葬、城址及寺庙中北朝青瓷的出土情况;第三章以图文的形式,展示北朝各朝青瓷的器物种类;第四章以器物种类为线,对器物的器形演变做一梳理;第五章对北朝各朝青瓷之装饰做一梳理;第六章重点介绍近年来北朝窑址的发现情况;第七章通过胎、釉、装饰等方面的比较,对墓葬出土青瓷产地来源做一推测判定;结语部分对南北朝之青瓷比较、北朝青瓷对隋唐瓷器的影响及北朝青瓷之地位做了简要分析,以期对北朝青瓷的研究系统之。本文认为,北魏时期,AⅠ式碗、唾壶、龙柄鸡首壶、杯较为常见,至晚期,罐出现,部分器物受南方器物影响较大;装饰主要采用模印贴塑和阴刻技法,纹样较为简单,多素面,或简单弦纹,莲瓣纹装饰出现。东魏时期,或于釉陶器的盛行,墓葬中随葬青瓷器物种类较少,AⅠ式罐、CⅠ式罐、CⅡ式罐较为流行;或受北朝石窟寺艺术的影响及雕塑技巧的普遍提高,除模印贴塑和阴刻外,较多的采用浮雕技法,立体感较强,装饰纹样较北魏为多,直口罐类较多采用莲瓣纹,单体卷叶纹、蕨草纹、宝相花纹出现。北齐时期,青瓷种类和数量较东魏为多,新现高足盘、莲花尊,AⅡ式碗、B型碗、盘、AⅡ式罐、CⅡ式罐、CⅢ式罐较为常见,且AⅡ式罐、CⅢ式罐仅见于本阶段:装饰技法与东魏相类,但浮雕立体感更强,且出现两种釉色施于一器的做法,带系罐、盖罐、莲花尊等多使用莲瓣纹装饰,蕨草纹继续使用,出现忍冬纹、鸭、树等装饰图案。北周时期,出土青瓷的墓葬发现较少,青瓷种类亦少,仅见B型碗、CⅣ罐、盘口壶、杯、碟、动物瓷塑。隋出土青瓷类,B型碗、CⅣ罐、AⅢ式盘口壶较为常见。北周至隋,装饰趋于简化。南北朝青瓷相较,胎釉方面,北朝青瓷除少数精细者施青灰色釉外,多胎体粗糙厚重,含有沙粒,胎色灰白、灰褐或浅黄,釉色较差,多釉色青黄或黄褐,施釉厚薄不匀。南朝青瓷,胎釉则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这种趋势在同一窑址或不同地域间均有体现。器物种类方面,北朝青瓷较南朝青瓷而言,器物种类较少。器形方面,除日常生活器皿外,北朝时期,罐、尊等大件器物较为盛行,器型厚重;南朝时期则槅、水盂、香薰、洗等小件器物较为流行。装饰技法上,胎装饰上,北朝莲花尊、直口带系罐类,或受北朝石窟寺艺术的影响,多凸雕莲瓣纹,堆贴宝相花、忍冬纹、联珠纹等,或间刻卷草纹等等,极具装饰,立体感极强;南朝青瓷类,除莲花尊亦有凸雕外,多为刻划,立体感不甚明显。釉装饰上,北朝时期出现两种釉色施于一器和二次烧造的技法,为以后唐三彩的出现提供技术支持;南朝初,继续流行褐色点彩,之后,湖南湘阴窑出现直接于素胎上以青釉绘花形成块状斑的装饰工艺,似为唐代长沙窑釉下彩装饰工艺之源头。装饰纹样上,北朝青瓷受西域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大,联珠纹、忍冬纹等外来纹样较多的被应用;南朝青瓷则普遍以莲花为装饰,其应用之普遍,较北朝青瓷同类器广泛。北朝青瓷的地位,北朝青瓷的出现,填补了北方瓷器发展史上的空白,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南方瓷器独美的局面。后经东魏、北齐,北方瓷器生产得到长足发展,渐形成自己的特色,与南方青瓷有着明显的区别,初步形成南、北两大系统。北朝青瓷部分器形,为隋唐时期北方瓷器提供蓝本。其两种釉色施于一器的做法,更是为唐三彩的烧造提供技术支持。在青瓷基础上成功创烧出的白瓷,为以后各种彩瓷系统的创烧奠定基础。瓷器装饰艺术上,此阶段形成的北方粗犷豪放、南方镌丽清秀的风格对其后的制瓷业有较为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