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的历史演变,依据其对发展本质的不同理解,形成了五代不同的发展观。上世纪50年代所说的发展就是经济增长,增长与发展不加任何区别;上世纪60年代把发展与增长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认为发展是指增长加结构的变化,但仍然把增长作为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上世纪70年代则把经济增长贬低到非常次要的地位,转而强调增加社会变革,要注重就业、消除贫困和公平分配等发展目标;上世纪80年代转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把环境改善作为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但认为经济增长对实现可持续发展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上世纪90年代认为增长只是手段,而人类发展才是目的;21世纪发展的概念进一步拓宽,提出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首先,科学发展观对发展做了新的价值定位,确立了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价值定位。其次,科学发展观对发展做了新的状态定位,确立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状态。第三,科学发展观对发展做了新的方式定位。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一种全面的、整体性的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整体性原则的继承和发展。发展的实质不仅仅是指人类社会某一方面的变化,而是人之生存方式整体的变迁,它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无论是在物质生活领域,还是在精神生活领域。而且一切领域的变革都是以人的生存方式的变迁为起点的,并最终归结为人的生存方式的变迁。首先,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本质规定。人类发展的目标在于“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其次,以人为本是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说到底就是以人为基础,以人为前提、动力、目的,即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第三,坚持以人为本,发挥人的积极性是发展的原动力所在。第四,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本性。最后,以人为本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科学发展观强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即环境和发展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第二,科学发展观呼吁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要求人们在生产时尽量做到低投入、高产出;在消费时尽量做到高利用、低污染。第三,科学发展观要求发挥科学技术的正面价值,走绿色科技的道路。第四,科学发展观要求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从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的变化出发,我们可以看到由单纯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观到以全面、综合、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发展观的价值取向的变化。阐明科学发展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实现的关于社会发展的最终价值取向的变化。从哲学的视角来看,发展就是人不断地批判现实,推动自身发展的历史进程。但是在现实的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这种人自身的发展却是人通过社会和文化的变迁来完成的。因此,必须具体分析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变迁过程,而这正是人类学、特别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主要任务。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就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统筹兼顾社会发展的各种维度使整个社会的发展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