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底蕴

来源 :黑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wermill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的历史演变,依据其对发展本质的不同理解,形成了五代不同的发展观。上世纪50年代所说的发展就是经济增长,增长与发展不加任何区别;上世纪60年代把发展与增长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认为发展是指增长加结构的变化,但仍然把增长作为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上世纪70年代则把经济增长贬低到非常次要的地位,转而强调增加社会变革,要注重就业、消除贫困和公平分配等发展目标;上世纪80年代转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把环境改善作为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但认为经济增长对实现可持续发展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上世纪90年代认为增长只是手段,而人类发展才是目的;21世纪发展的概念进一步拓宽,提出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首先,科学发展观对发展做了新的价值定位,确立了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价值定位。其次,科学发展观对发展做了新的状态定位,确立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状态。第三,科学发展观对发展做了新的方式定位。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一种全面的、整体性的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整体性原则的继承和发展。发展的实质不仅仅是指人类社会某一方面的变化,而是人之生存方式整体的变迁,它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无论是在物质生活领域,还是在精神生活领域。而且一切领域的变革都是以人的生存方式的变迁为起点的,并最终归结为人的生存方式的变迁。首先,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本质规定。人类发展的目标在于“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其次,以人为本是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说到底就是以人为基础,以人为前提、动力、目的,即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第三,坚持以人为本,发挥人的积极性是发展的原动力所在。第四,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本性。最后,以人为本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科学发展观强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即环境和发展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第二,科学发展观呼吁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要求人们在生产时尽量做到低投入、高产出;在消费时尽量做到高利用、低污染。第三,科学发展观要求发挥科学技术的正面价值,走绿色科技的道路。第四,科学发展观要求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从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的变化出发,我们可以看到由单纯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观到以全面、综合、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发展观的价值取向的变化。阐明科学发展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实现的关于社会发展的最终价值取向的变化。从哲学的视角来看,发展就是人不断地批判现实,推动自身发展的历史进程。但是在现实的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这种人自身的发展却是人通过社会和文化的变迁来完成的。因此,必须具体分析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变迁过程,而这正是人类学、特别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主要任务。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就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统筹兼顾社会发展的各种维度使整个社会的发展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体系。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补益肝肾、健脾利湿法中药制剂消脂胶囊,对高脂血症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脂(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
2011年,中国的"起步航母"在经过全面改装之后,开始进行海试;其不仅是一艘训练舰只,而且具有一定的作战性能。中国今后会建造多艘航母,但是航母型号的发展方向尚不明确。中国
通过1997~2000年化学除草在尤溪国有林场种子园上的应用效果调查表明,用草甘膦防除幼嫩杂草、白茅、蕨和五节芒效果良好,用克无踪防除杂竹、芒萁效果良好,因此草甘膦与克无踪
在一台CNG发动机上研究怠速工况条件下,点火提前角(θi)和过量空气系数(λ)对燃烧排放性能的影响规律。节气门全关,参数调节时,步进电机自动调节,将发动机转速控制在800 r/mi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外阅读文本的开发与利用方面存在不良倾向,对此要引起重视,审慎对待。
把重庆人旧有的地域文化性格误指为"人文精神"和把"美女、美食、美景"讹指为"人文精神"一样荒唐,如果还当作重庆的城市名片广为张扬,就更是贻笑大方。重庆人有自己的历史,有
高师音乐院校是培养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母机,尤其在2001年教育部颁布《音乐课程标准》后,如何面向基础教育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教
本文通过具体案例介绍了论文的公开、抵触申请、说明书公开不充分等问题对专利授权的影响,并给出了消除这些影响的方法,以提高发明专利申请的可授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