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分布、产业集聚与地区经济增长: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haiyida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工业革命后世界范围内各国经济的发展历程,经济的发展经常显示出一定的地理特征,这既包括在世界范围内,位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经济发展差距,也包括在一国以内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在本文中我们致力于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1、截止到2005年,中国制造业的集聚总体情况如何?在不同的地区,中国制造业中的各产业分布有何差异? 2、中国制造业集聚模式是怎样的?是以产业内集聚为主还是以产业间集聚为主?产业集聚模式在地区之间有何差异? 3、中国制造业集聚对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通过何种模式产生的?为什么在不同的地区间制造业会以不同的集聚方式产生作用? 为了更加全面地回答以上问题,我们对本文的内容作了如下安排: 第一章是导言。在这一部分,我们通过描述建国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以及这一进程中制造业的地理分布状况,引出本文要研究的主要问题。第二章是对之前国内外相关研究的一个文献综述。 在第三章中,我们对中国制造业各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分布作了一个统计性描述。我们通过图表等形式,对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制造业产业在全国范围的分布差异等进行了比较分析。写作这一部分的目的在于让我们对中国制造业的整体布局形成一个基本认识,从而为后面的分析打下基础。 第四章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程度的计算与分析。首先我们简单分析了造成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几个因素。随后,本章介绍了较为通行的几种集聚指标的计算方法。然后我们引入EG指数并对之进行修正,使得它能够符合目前可以得到的中国数据要求。通过对中国制造业产业EG指数的计算,我们得到了全国范围与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制造业产业的集聚程度并对之进行了分析。为了更加客观地反映中国制造业产业的集聚程度,我们同时还计算了赫芬达尔指数和区域基尼系数,并用这两个指数的计算结果与EG指数进行对比分析。 在第五章中,我们选取2003、2004和2005年中国30个省市C门类制造业中17个大类产业中的88个中类产业作为研究样本,检验了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们通过构造国民经济产业分类标准C门类制造业中类产业间共同集聚指数、产业内集聚指数等作为解释变量,同时控制专业化指数和企业规模来计量和解释不同产业集聚结构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产业内集聚和产业间集聚都对劳动生产率存在显著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在东、中、西部地区的表现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随后我们运用Hoover(1937)和Henderson等(1995)发展的产品周期理论对实证结果进行了解释。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论与政策建议部分。在这一章,我们回顾了本文的工作,并对本文得到的一些主要结论作了总结。根据这些结论,我们针对中国产业集聚在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在这一章的最后,我们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我们之后进一步要做的工作作了展望。
其他文献
出口贸易是拉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欧盟是中国重要的出口市场。由于政治、历史等多种因素,中欧建交初期,双边贸易额一直处于较低水平。1997年,中国首次出现对欧贸易顺
时下,驾车一族使用GPS导航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无论是外出上班、办事,还是购物、旅游;市内市外、省内省外,只要驾车外出,都用得上它。无论是车载GPS导航仪,还是具有GPS导航功能的手机,都为驾车一族寻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如果你的GPS支持步行导航模式,下车之余,还可以继续使用它指引你到达目的地。  GPS定位在欧美国家已经精确到门址,因而只要输入地址、门牌,便可准确指引用户到达目的地,实用性非常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