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wann的自我验证理论(self-verification theory)是传统符号理论和自我一致性理论的发展,他认为人们希望从外界获得的评价是与自我认识一致,或者说与本身存在的自我观念(self-concept)一致的,这样能够保持对自己行为的预测和控制。早期的自我验证研究都停留在整体自我层面,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己将对自我验证的研究拓展到自我的具体层面,如对关系层面和集体层面自我的研究。西方的研究表明,在如果是个体看重、相对稳定、且对被试的自我认同有重要意义的自我观念,他们都会通过各种途径进行验证,以此预测和控制自己的言行。相对于西方人,中国人更看重自我系统中的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成分,这源于中国人对人际关系以及集体身份的重视,因而从关系层面或集体层面研究其自我验证动机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人在关系水平上的自我验证,及关系的亲密程度、自我观念的确定性对关系水平上自我验证动机的影响。研究一重点考察中国人在关系水平上自我验证动机是否存在,同时以整体水平的验证动机作为比较来探讨中国人自我系统中关系自我还是整体自我更为重要。采用2×2组间设计,自变量为自我水平和反馈信息的类型,因变量为被试对有关人格描述的反馈信息所做出的认知评价。由于己有的关于中国被试自我验证动机的研究停留在整体水平,且对于在整体水平中国人是否存在自我验证动机结果并不一致,因而研究在首次探讨关系水平自我验证动机亦希望在比较试图对整体水平验证动机是否存在做出分辨。首先用经过评定的10个人格特质词制作的人格问卷筛选被试,筛选出在特定关系中(如家人、朋友)中或整体来说存在消极自我观念的被试参加实验,以避免与自我提升动机混淆;实验中给被试做真正的人格测评问卷,并加入自尊测量、自我批评测量等,之后根据前期被试在问卷中的消极自我观念,给予被试相关的积极或消极评价(但告知被试这是人格测评的结果),让被试根据给与的评价反馈改评价是否准确。如果被试认为消极评价比积极评价更准确,那么反应出被试对消极自我观念的维护,及表现为自我验证动机,反之则表现为自我提升。结果显示:无论是在整体上还是关系中,中国被试均存在自我验证动机。研究二探讨关系水平自我验证动机的影响因素。采用2×2混合实验设计,组间自变量为关系亲密程度,组内自变量为自我观念确定性,因变量为自我验证指数。由于西方已有研究表明,无论在整体上还是在指定关系中,自我验证动机都受自我观念确定性的调节,即在关系中自我观念越明确,那么被试对其验证动机就越强,鉴于此,本研究也将自我观念的确定性作为其中一个可能影响中国被试的自我验证动机的因素之一;另外,研究也表明,关系的亲密程度不同,对自我精细加工的程度也不相同,且重要他人的表征启动后,被试的自我验证机制自动激活,进而寻求自我验证信息。综上,研究二考察自我观念确定性和关系亲密程度对关系中自我验证动机的影响。研究中首先让被试随机在不同的关系(如父母、姑姑、好朋友)评定关系的亲密程度,进而在相应的关系中做自我评价和期望中的自我评价,这两者越接近表明被试自我验证动机越强。分析之后发现,关系亲密程度显著调节关系中的自我验证动机,自我观念确定性的影响则并不显著。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在关系水平和整体水平中国人均寻求对自我观念的验证,而且在我们所关注的关系水平上,这种自我验证动机受到关系亲密程度的调节,但并不受自我观念本身的确定性影响。本研究在以下方面具有新意:第一,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将对中国人的自我验证研究拓展至关系层面,为自我验证动机的跨文化普遍性提供了证据,发现中国人同样存在自我验证动机,有维护自我概念稳定获得统整感的需要,只是所表现的自我层面与西方人不同。第二,拓展了前人的研究,从关系性质角度进一步考察了自我验证动机,发现关系亲密程度的高低影响关系中自我验证动机的强度。本研究对未来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自我验证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