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络穴是特定穴之一,以其连络表里、沟通内外,从古至今都被医家所重视。《针灸甲乙经》作为第一部针灸学专著,较完备的记载了络穴的内容。尽管络穴的临床运用广泛,但对于络穴本身的穴性内涵和临床功效一直缺乏系统的文献研究和梳理总结。本文以日本静嘉堂文库收藏的《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为蓝本,通过对络穴正名、别名以及相关条文内涵的挖掘与阐发,对比研究络穴功效的古今差异,较为完备的总结归纳络穴穴性内涵及功效的异同。从而为特定穴穴性及内涵发掘探索一条新的研究路径。意义:正如杨继洲所言:“不溯其源,则无以得古人立法之意;不穷其流,则何以知后世变法之弊。”络穴的命名内涵既有一定的医学意义,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中涉及到天文、地理、经络、主治等内容。正确理解络穴的穴名,掌握络穴的别名.对比络穴古今临床的异同.对医务工作者详辨穴名,掌握属性,理解功能等方面均有极大的帮助。方法:本研究以《针灸甲乙经》传世的最佳版本为蓝本,结合《黄帝内经明堂》《会元针灸学》等络穴研究相关文献,并参照《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络穴相关研究文献,运用文献考证、文献比较等方法对络穴穴性内涵、临床功效进行挖掘。(1)文献考证法。①通过对《针灸甲乙经》所述络穴正名、别名分别进行文字考据的内涵挖掘,对络穴名称文字内涵进行详实挖掘并归纳梳理。②以《针灸甲乙经》为研究蓝本,全面查阅、收集、整理《黄帝内经明堂》《会元针灸学》等中医古籍,尽量采用源头文献,梳理络穴正名、别名的释义,加以整理分析,对其进行初步认识。(2)比较研究法。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搜集络穴相关临床文献,与《针灸甲乙经》中络穴临床主治功能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特别是本研究将《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所记载的络穴功能主治与我国现行普遍使用的《经络腧穴学》教材系统比较、分类、整理,以阐发络穴的主治内涵与特点。结果:本研究对《针灸甲乙经》中记载的16个络穴,从正名、别名、临床功效3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如下4个研究结果:(1)《针灸甲乙经》是现存最早完备记载络穴名称与位置的著作,较《经络腧穴学》所述15络穴更加详实全面,记载会阴穴与鸠尾穴同为任脉络穴,扩大了络穴研究范畴。(2)从络穴正名的文字考证发现:大多数络穴的穴性内涵得以丰富与扩展。第一,更加形象化的阐明了络穴的取穴特点。如:公孙穴取穴时的姿势,身体公正,端坐贵如王孙。支正穴取穴时的姿势,支肘正臂的特点。第二,更加清晰的展现了络穴的气血运行规律。如:丰隆穴为气血运行饱满丰盈之处。蠡沟穴位于漏谷穴前下方,为漏谷穴的一个小分支。第三,更加精准的反应和指导络穴的临床应用。如:飞扬穴针之能扬步似飞,光明穴能使眼睛恢复光明。16络穴的命名内涵中,列缺、偏历、丰隆、大钟、外关、蠡沟、长强、鸠尾、会阴穴9个络穴具有根据所处位置命名的特点。偏历、公孙、飞扬、大钟、内关、外关、光明、大包、鸠尾穴9个络穴的正名内涵表明了其穴的功能主治。通里、支正、飞扬、内关、外关、长强穴6个络穴的名称与经脉循行密切相关。同时列缺穴还可与针刺感传有关,偏历穴与表里经络穴列缺穴命名有关。(3)通过对络穴别名的文字考证发现:《针灸甲乙经》记载了飞扬穴、长强穴、鸠尾穴、会阴穴4个络穴的别名,并且发现飞扬穴别名从位置、气血特点2个方面丰富飞扬穴命名内涵,长强穴、鸠尾穴、会阴穴从位置特点详实了此3络穴的命名内涵。(4)从络穴临床功效挖掘可以发现古今络穴的主治范围发生了变化。第一,大多数络穴的临床功能主治尚未完整展现,其部分相关临床主治并未被当代医家所了解和运用,很多络穴的部分主治内涵在历史演变中逐渐淡化或消失。如《针灸甲乙经》中记载列缺穴能够治疗情志方面的疾病,大钟穴能够治疗肺系疾患,但是并未检索到相关现代临床文献。第二,研究发现当代医家对于丰隆、通里、外关、鸠尾等4个络穴的临床功效研究丰富而深广,较《针灸甲乙经》记载之内容范畴更加丰富,有所发展。结论:通过对络穴命名内容的文字考证研究发现,正名命名内涵的挖掘是腧穴研究的基础,络穴别名内涵的挖掘是丰富络穴研究内容的重要途径,临床功效的挖掘对指导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1)对络穴通过从正名、别名的梳理总结,进一步丰富了络穴穴性内涵,使得络穴穴性更加系统饱满。(2)通过络穴临床功效的对比研究,发现络穴的功效主治发生着两种不同方向的变化,一方面是当代研究扩展了络穴的功效主治内涵;另一个方面也可发现,《针灸甲乙经》记载的部分功效在当代逐渐淡化并隐去,需要引起我们重视并积极挖掘使用。(3)本研究为特定穴的穴性内涵与功能主治的挖掘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系统规范的文献研究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