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历史,我们分明感觉在乡村治理的背后是封建国家与宗族社会之间的博弈,在这场博弈中清晰地折射着传统封建国家的“乡治”理念,主要表现为“大一统”思想的全面渗透、凸显“牧民”、“御民”的治道、社会生活伦理化、政治化;由此衍生出的传统“乡制”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主要呈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以“户”或“家”为基本治理单位,而不是以个人为基本治理单位,二是浓烈的宗族宗法性,三是森严的等级性、专制性。
中国传统“乡治”理念和“乡制”设计具有现代指向性的历史变迁,肇始于晚清。这一过程呈现为两个层面,一是现代性因素的渐次发育,主要表现为议会思想的输入和“国民国家”的萌生、张扬,二是现代化趋势下传统“乡制”名存实亡,“治而不治”,一方面是农民的贫困、破产与“游民化”,另一方面是乡绅的分化与蜕变,这是一个是我非我的过程;进一步说,在“乡制”现代变迁的背后是“乡治”理念的现代变迁;绝大程度上可以感知中国“乡治”理念和“乡制”制度设计现代变迁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由传统“乡治”理念和“乡制”自然生成的过程,而带有浓烈的西方化色彩。
从现象上看,20世纪初中国乡村制度变革的浪潮十分激越,它与现代性的“宪政改造”和“地方自治”如影相随,构成由传统走向现代的政治变迁的主要历史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