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县域作为我国城市和农村的联结点,县域经济的发展关系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承担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任务。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问题,比如政府官员片面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忽视了环境保护、民生福利,造成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现象。《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发布明确了各主体功能区的发展重点,目的在于促使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这就为县域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为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安徽省先后实施过两次县域分类考核方案,按照不同县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各有侧重的绩效考评。为了解分类考核实施以来多大程度达到了预期效果,不同类型县域是否进行了各有侧重地发展,县域发展是否实现了经济、生态、民生相协调,这就需要对分类考核进行效果评价。同时,发现安徽省县域分类考核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安徽县域分类考核的对策建议,为下一步县域考核办法的科学制定提供依据。文章通过分析安徽县域两次分类考核下不同类型县域的特点,比较不同类型县域考核指标的侧重点,结合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归纳出两次分类考核下不同类型县域的发展目标。囿于县域数据的难以获取性,且主要是对分类考核的效果进行评价,文章没有完全按照安徽省公布的考核指标进行评价。根据分类考核的目标,针对不同类型县域设计不同的评价指标,建立了一套科学的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模糊数学理论建立评价模型,评估了县域分类考核效果,得出研究结论:第一次分类考核实施后,一类县经济发展质量提高了,且效果最显著;二类县将发展重心放在了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三类县生态环境优化了,且效果最显著,但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服务业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第二次分类考核实施后,一类县加快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但效果不是最显著;二类县工业化水平提高了,且效果最显著;三类县既完成了保障农业发展的任务,又很好地提高了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水平;四类县生态环境水平最高,生态环境优化了,但效果不是最显著,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两次分类考核实施后,安徽县域整体生态环境优化了,民生改善了,基本达到了县域分类发展的目的。文章在效果评价过程中发现个别县域划分不合理,并对安徽县域重新进行了分类。针对分类考核存在的考核指标设置不科学、难以生成长效机制等问题,提出完善分类考核办法的建议:科学改进分类考核指标体系,规范完善分类考核办法,组建分类考核专业队伍,综合运用分类考核结果,相关政策同步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