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新药时代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peripher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PBSC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疗效及预后。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7年4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住院并确诊为MM的患者48例,其中17例接受APBSCT治疗的患者为移植组,31例未接受APBSCT治疗的患者为非移植组。移植组患者,移植前予3~6个疗程不等含硼替佐米的诱导治疗,环磷酰胺(3g/m~2,d1-2)+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干细胞,并予以大剂量马法兰(200mg/m~2)作为移植的预处理方案,移植后予以沙利度胺(T)/沙利度胺+硼替佐米(BT)/来那度胺(R)进行维持治疗;非移植组患者予以4个疗程以上的含硼替佐米的联合化疗及与移植组相同方案的维持治疗。2.评估APBSCT的疗效、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结果:1.移植组17例患者中,移植前CR 7例(41.2%),VGPR 3例(17.6%),PR 7例(41.2%);移植后CR 13例(76.5%),VGPR 4例(23.5%),PR 0例(0%)。经比较移植后较移植前的CR率明显提高(P=0.037);非移植组31例患者经硼替佐米联合化疗后,CR 10例(32.3%),VGPR 4例(13.0%),PR 9例(29.0%),SD 1例(3.2%),MR 2例(6.5%),PD 5例(16.1%),移植组较非移植组的CR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2.移植组移植前MRD-7例(41.2%),MRD+10例(58.8%);移植后MRD-13例(76.5%),MRD+4例(23.5%);非移植组12例8个疗程的新药联合化疗后进行了MRD检测,MRD-2例(16.7%),MRD+10例(83.3%),移植组MRD阴性率较非移植组明显提高,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移植组移植后MRD阴性率较移植前也明显提高,P=0.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移植组17例患者移植后均获得造血重建。移植相关并发症主要包括粒细胞缺乏期的发热、呼吸道、肠道及皮肤黏膜的感染,移植相关死亡率为零。截止至随访日期,移植组有3例(17.6%)患者最终死亡,其余14例患者均存活,且病情平稳,尚未出现疾病复发、进展。非移植组4例最终死亡,13例出现病情复发。4.中位随访时间为36个月,17例移植组患者的中位OS及PFS分别为36(11~76)个月和24(11~76)个月;31例非移植组患者的中位OS及PFS分别为19(3~38)个月和11(3~37)个月,两组间的OS比较,P=0.2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的PFS比较,P=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移植组与非移植组进行MRD检测的29例患者中,MRD-15例(51.7%),MRD+14例(48.3%),MRD-与MRD+两组间的OS比较,P=0.1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FS比较,P=0.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新药时代的APBSCT仍可显著提高MM患者的缓解率、缓解深度,延长疾病无进展生存期,具有新药不可替代的地位,是年轻、适合移植MM患者的最佳标准治疗。2.移植后MRD阴性率提高,且MRD阴性较阳性的患者具有更好的PFS。3.对于ISS分期危险度较高的患者应尽早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