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司法认定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p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品安全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体系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不仅要求食品色、香、味俱全,而且更加关注食品质量是否安全有保障。然而,我国目前食品生产领域的现状不容乐观。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不仅严重侵害了我国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引起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恐慌,也对我国食品出口贸易造成极大的阻碍。为保障食品安全,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并根据食品安全形势的需要及时废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随之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便更有效地指导和规范我国食品的生产和流通,规范食品生产者和销售者的行为。但是,仅有民事和行政制裁并不能足以威慑为牟利而铤而走险的不法分子,为保障我国食品安全,打击食品生产和流通领域严重危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损害广大人民生命健康权利的不法生产者和销售者,必须发挥刑法的最后保障功能。本文就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司法认定中的主要疑难问题进行了探讨。全文约为两万字,除引言外共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本罪主体的认定。笔者认为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单位,并对这两种犯罪主体的界定进行了分析,同时探讨了单位犯罪主体中的直接主管人员。第二部分是对本罪主观方面的认定。该部分论述了主观方面存在的几种争议并对主观“明知”进行了合理界定,笔者认为,本罪主观上既可以是间接故意也可以是直接故意。同时对过于自信的过失进行了探讨。第三部分是对本罪客体的认定。该部分论述了关于本罪客体存在的几种争议,本罪的犯罪对象,对“食品”及“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理解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对非食品原料有毒有害的尺度把握进行了合理分析。笔者认为,本罪的客体是国家对食品卫生的管理秩序和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权利。第四部分是对本罪客观方面的认定。该部分主要是对“生产”、“销售”以及“掺入”的行为进行了界定和分析。第五部分是对本罪未完成形态的认定。该部分对本罪未遂形态以及中止形态的认定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本罪存在犯罪未遂的情形,本罪在实行过程中和犯罪预备阶段都存在犯罪中止。第六部分是本罪罪数的认定。该部分通过案例的形式,分析了想象竞合犯和牵连犯的处罚原则,此种情形下应当坚持择一重罪处罚的原则。第七部分是相关界限的区分。该部分对罪与非罪以及与本罪相近似的几个罪名的界限进行了界定。笔者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四个犯罪构成要件为基本逻辑框架,并对影响该罪成立与否、构成此罪彼罪的主客观要件进行了重点论述,以期对该类案件的立法和司法实践有所借鉴,有力打击食品生产和销售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确保我国食品安全。
其他文献
微电网在高比例的消纳分布式能源、提升供电可靠性等方面具有自身的优势,也是智能配电网的重要组成形式之一。在第24届国际供电会议(CIRED 2017)专题分会中,特别设置了有关微
文中阐述高校外语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搞好教书育人的前提;在教学实践中应以学生为主题,增强教书育人的实效;外语教师应积极探索新时期教书育人工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大量建设与飞速发展,高速公路交通安全问题日益严重。因地形条件限制,我国山岭重丘区高速公路长大纵坡路段及平纵线形组合路段较多、桥隧比例较大,加上车辆超
对信息化技术应用的优势与劣势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信息化背景下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失衡问题,具体包括教学内容结构角度的失衡、教学内容呈现角度的失衡、教学评估角度的失衡及
应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实现了聚氯乙烯及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快速鉴别。对聚氯乙烯的定性采用了衰减全反射技术,用锗作为晶体材料,对邻苯二甲酸酯类的定性则采用透射法
竞业禁止,是指“对特定人员在特定营业中从事特定竞争性行为的某种限制。”竞业禁止根据生效时间的不同可以分为在职竞业禁止和离职竞业禁止两类。离职竞业禁止义务常因当事
信用评级行业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信用制度的完善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资本市场上发挥着“看门人”的作用,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辅助手段,是提高市
目的:基于古今药方纵横,梳理、分析古今医家运用有毒中药吴茱萸的理论与经验,构建“吴茱萸方药数据库查询检索系统”和“吴茱萸方药数据库统计分析系统”。探讨吴茱萸的减毒
背景与目的: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CVD)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一种多基因遗传病,发病机制异常复杂,其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高,
关于公司治理与股利政策的相关性一直是经济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绝大多数研究都是针对股权结构与股利政策的相关性进行的,很少从公司治理的其他方面(如:管理层薪酬激励机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