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交流制度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目前对其研究的视角主要有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和政策学视角,用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视角来对教师交流进行的研究很少,教育的制度性因素并没有被充分地纳入教师交流的研究范畴之中。本研究试图从制度本身入手,研究北京市教师交流制度的演进路径和变迁走向。第一章首先介绍了教师交流制度的内涵以及制度变迁的一般理论,并分析该理论在教育制度分析中的可行性,建立了本文对教师交流制度变迁分析的理论框架。第二章从政策理论上梳理了我国义务教育教师交流制度的变迁历程,发现我国的教师交流制度为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其可分为三个阶段:形成和倡导阶段(2000年之前)、制度化和试点阶段(2001年到2009年)、科学化和普及化阶段(2010年以后)。第三章通过对北京市的海淀区、东城区、朝阳区、丰台区、密云县和平谷区这六个区县进行教师交流现状的问卷和访谈调查,运用IBM SPSS19.0的分析工具对问卷进行数据处理,运用制度变迁的理论框架对北京市义务教育教师交流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轮岗政策的认知度较高和交流意愿较积极,教师交流的内在动因多元化,教师交流政策在执行中问题很多。第四章分析了教师交流的制度困境及其原因,发现制度短缺是北京市教师交流存在的最根本问题,由制度短缺引致的交流教师缺乏内部动力,制度供给不均衡,交流中的各利益主体相互博弈,并引发新的交通压力、教师心理健康、文化适应冲突等问题。最后的第五章对促进北京市义务教育教师交流的工作进行了制度创新的对策思考,首先要完善和理解教师交流的政策目标,其次要完善义务教育教师交流制度执行机制,再次要合理划分并落实政府、学校和教师作为初级行动团体和次级行动团体在义务教育教师交流中的责任,第四要优化义务教育教师交流的政策环境,最后还要加强义务教育教师交流的法理性和学理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