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要靠投资拉动经济,但近几年,投资与出口发展遇到瓶颈,“三驾马车”的平衡需要消费的提升来保持。政府已将扩大内需、促进居民消费的理念提至国家战略的角度。消费金融正是一种满足消费者跨期消费计划,激发居民消费需求,拓宽当期消费市场的金融服务方式。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已从生存型向享受型升级,传统的消费理念逐渐开始转变,未来的消费模式必将升级。此外,中国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导致居民储蓄率下降,消费增长是必然趋势。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将使现在的农村消费模式提升为城镇消费模式,这无疑会促进居民消费,推动当地消费金融市场发展。可见,消费金融服务在中国有很大发展空间。研究消费金融如何影响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对于促进居民消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把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在梳理近现代消费理论发展演变的基础上,明确了中国居民适用的消费理论,结合中国居民消费的实际情况,理论上分析出消费金融影响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三种方式:降低不确定因素,减少预防性储蓄;缓解流动性约束,为大件购买提供资金支持,提高耐用品消费水平;降低储蓄压力,提高非耐用品消费水平;然后建立相应的模型,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分别检验三种方式的作用效果。实证检验表明:消费金融主要通过缓解流动性约束,为居民大件购买提供资金支持,从而提高耐用品消费水平的方式来影响居民的消费行为,另外两种方式在中国的作用效果较小。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大多数消费信贷是住房贷款,过高的房价导致还贷压力巨大,当期非耐用品消费水平无法提高。另外一个原因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医疗、教育支出高,居民面临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因素较多,消费金融的出现不能降低居民对不确定性的预期。本文最后针对实证检验结果,借鉴国外先进发展经验,为增强消费金融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