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水稻一直为世界人口提供粮食,特别是在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主导的亚洲大陆。同样,世界上几乎90%的水稻都产自该地区;然而,如今包括非洲在内的世界不同地区,水稻的生产和消费广泛存在。在坦桑尼亚,稻米部门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包括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和为农村和城市人口提供粮食保障。在谷类作物中,稻米在坦桑尼亚人的生产和消费方面仅次于玉米。生产主要由坦桑尼亚农村地区的小规模农民进行,那里大约90%的人依赖于旱稻生态系统。由于受雨养系统的支配,水稻容易受到频繁天气变化和冲击造成生产变化的影响。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四个具体目标:(1)分析姆比亚地区家庭的社会经济特征和大气气象因素的变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2)评估稻农对小尺度水稻气象因素变化的感知、指标和意识,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姆比亚地区农户进行分析;(3)应用Fisher回归方程和Chebyshev多项式函数建立了坦桑尼亚姆比亚地区水稻生育期气象因子与水稻产量的关系;(4)在气象因子变异的情况下,确定坦桑尼亚稻农采用灌溉技术的决策因子及其对水稻产量的贡献。为了回答上述四个研究的目标,使用了两种类型的数据。第一类是关于家庭社会经济变量的主要数据,这些数据来自作者对居住在坦桑尼亚姆比亚地区姆巴拉利和凯拉地区的240名稻农的面对面调查。第二类数据是从坦桑尼亚计量局获得的1981年至2017年历史天气的时间序列二手数据。采用普通最小二乘(OLS)多元回归模型,建立了农户社会经济属性与气象因素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关系。此后,Garret和Woodworth(1969)描述工具被用于分析和排序农民的感知和天气变化指标变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被用来描述个体感知天气变化的行为因素;采用Fisher回归模型和Chebyshev正交线性回归模型建立水稻产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最后,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了采用灌溉技术的决策因素,并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了灌溉技术对农民收入贡献的参数。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因素(年龄、教育水平、土地所有权、家庭规模、婚姻状况和非农业就业)在促进该地区水稻生产方面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大多数农民年龄在30-45岁之间,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群体,由精力充沛和有潜力的水稻生产个人组成。此外,大多数农民都受过初等和高等教育,能够接受和采用各种水稻生产技术。更重要的是,非农业收入促进了稻米生产,促进了家庭收入的多样化,特别是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回归模型建立的关系解释了社会经济变量和其他大气天气变量(降水、最低和最高温度、日照)及其相关的洪水、干旱和风速条件如何影响水稻生产的事实。除了社会经济和天气变数外,其他重要变数,如农业推广和技术服务、稻米价格、肥料和种子数量,也显示对稻米生产有贡献。研究发现,农民缺乏估计每公顷所需种子正确数量的技术信息,每公顷损失的水稻总产量高达16.5%。进一步的研究结果显示,坦桑尼亚的天气确实在发生变化,正如农民所感知的那样,并根据历史气象数据进行了分析。农民们的看法表明,气温和日照在增加,而降雨量则时不时变化。普遍的变化已经导致一般的农场基本活动、植物生长、生产和单产恶化,特别是由于干旱、过度降雨、洪水、过长的日照和温度。根据研究结果,指出了影响水稻生产的一些制约因素,如降水分布不均、气温升高和日照增加导致病虫害频繁发生、优质种子缺乏获取途径和种子应用知识不当等。其他已查明的挑战包括难以获得推广和技术服务(机械、适应性种子品种、肥料和灌溉设备)。由于降雨不可靠,很少有农民(30%)已经采取灌溉技术作为增加对天气变化的抗御能力的手段。灌溉的应用使农民受益,水稻产量高达506.9公斤/公顷,相当于农民每公顷比没有采用者赚165美元或1157元人民币。研究表明,治理天气变化对作物生产的影响应该考虑由多部门进行。因此,建议采取适当行动,应对气候变化造成的挑战,因为这影响人民生活和福祉。为了提高水稻产量,农民必须在其他稻米连锁企业的参与下,采取适当的适应机制,包括常规措施和技术措施。其机理包括采用灌溉技术,水稻种子品种对干旱、洪涝、降雨过多、日照时间延长、风速等环境因子的变异性适应性强。政府应通过向种子、机械、化肥、农药等重要投入提供补贴进行干预,并控制农产品价格。此外,推广和技术服务对农民非常重要,应提供给农民,包括从生产前到生产后的可靠培训和信息传播。由于适应机制对农民来说是昂贵的,因此,加强公私伙伴关系之间的适当协调是明智的。例如,政府必须为投入品供应商、贸易商以及与农民合作的金融机构创造有利的商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