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进展性脑卒中与非进展性脑卒中患者行颈动脉高频超声检查,对比分析其检查结果,探讨进展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分析颈动脉易损斑块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从而尽早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采取合理的干预措施,预防脑卒中的进展。资料与方法:1.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入住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进展性脑卒中患者60例、非进展性脑卒中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在发病24h内入院。2.所有患者均接受颈动脉(双侧颈总动脉(CCA)、颈总动脉分叉处(BIF)、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超声检查:(1)观察颈动脉解剖结构是否正常,走行是否正常,管壁内膜有无增厚;(2)观察颈动脉有无斑块,详细记录各斑块分布的位置、数目、形态及大小,分析斑块回声表现,并计算颈动脉斑块积分;(3)观察颈动脉有无狭窄,详细记录颈动脉狭窄部位,并计算颈动脉狭窄率。3.实验室生化检查:FPG、TC、TG、HDL-C、LDL-C、LP(a)、Hcy、CRP、FIB。4.将本研究中1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依据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candinavian Stroke Scale,SSS)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其中,进展组60例(男性39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59.43±7.48)岁;非进展组120例(男性66例,女性54例),平均年龄(59.83±9.43)岁。结果: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吸烟人数及BMI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比较:(1)60例进展性脑卒中患者58例检出斑块,斑块检出率为96.67%(58/60);120例非进展性脑卒中患者91例检出斑块,斑块检出率为75.83%(91/120)。进展组中单发斑块仅5例,多发斑块共53例;非进展组中单发斑块共23例,多发斑块共68例。两组患者斑块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患者单发斑块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斑块积分:进展组>非进展组;斑块积分:(10.14±5.91mm)vs(4.88±4.96mm),两组斑块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进展组240个斑块,在CCA、BIF、ICA、ECA的比例分别为30.83%,46.67%,14.58%,7.92%。非进展组259个斑块,在CCA、BIF、ICA、ECA的比例分别为30.12%,46.33%,12.74%,10.81%。斑块最易发生在BIF,两组斑块位置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进展组中易损斑块53例,非易损斑块5例;非进展组中易损斑块60例,非易损斑块31例。两组易损斑块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进展组颈动脉轻度硬化12例,中度硬化16例,重度硬化32例;非进展组颈动脉轻度硬化70例,中度硬化37例,重度硬化13例。两组颈动脉硬化不同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进展组颈动脉狭窄超过50%有12例,检出率20.00%(12/60),非进展组颈动脉狭窄超过50%仅有3例,检出率2.50%(3/120)。两组颈动脉狭窄超过50%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颈动脉斑块积分和FPG(r=0.379,P=0.000)、LDL-C(r=0.325,P=0.000)、LP(a)(r=0.281,P=0.000)、Hcy(r=0.323,P=0.000)、CRP(r=0.256,P=0.001)、FIB(r=0.425,P=0.000)呈正相关,和HDL-C呈负相关(r=-0.187,P=0.012)。4.从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显示LP(a)升高、Hcy升高、CRP升高是易损斑块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1.进展性脑卒中患者较非进展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明显,易损斑块与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是脑卒中早期进展的危险因素。颈动脉重度硬化及中重度狭窄也是进展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2.生化指标中FPG、LDL-C、LP(a)、Hcy、CRP、FIB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相关,其中LP(a)、Hcy、CRP水平升高是易损斑块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3.颈总动脉分叉处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好发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