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增大,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增加,大量耕地面积被占用,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容积率、建筑高度等指标能够直接的反映出土地开发的强度。合理控制城市土地开发强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保护生态环境。因此,分析和掌握区域内开发强度空间特征,对城市建设规模、容积率的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界定清楚开发强度含义的基础上,获取了南宁市的卫星影像数据、百度地图数据(包括建筑轮廓、层数)、百度热力图数据,运用极差、标准差、极值比、变异系数、莫兰指数、泰尔指数等衡量各研究单元开发强度在空间上的差异和集聚性;将卫星影像数据、百度地图数据得到的开发强度结果进行赋值、叠加,从而得到南宁市综合的开发强度,再与百度热力图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在城市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主要结论包括以下几点:(1)在解译卫星影像数据结果的基础上,对开发强度进行绝对差异、相对差异、集聚分析,可知南宁市开发强度总体差异明显,沿邕江两岸、南湖、相思湖等亲水空间及其周围,多开发为建设用地,另外沿民族大道、G322、G325交通线向外放射性分布建设用地,主要呈现出研究次区域“西高东低”、研究单元“中心高外围低”的特征;集聚特征基本表现为“高高-低低”集聚。其中,研究单元开发强度的差异大于研究次区域间的差异,开发强度高的研究单元在空间上具有集聚分布特征,开发强度低的研究单元在空间上也呈集聚分布特性。(2)基于百度地图数据的开发强度空间特征,总体呈现“中部及其东南部高,外围较低”的特征。运用泰尔指数测度各研究单元垂直方向开发强度的次区域间和内部的差异,结果表明区域内部差异大于区域之间的差异;运用ArcGIS软件的空间统计工具对研究区的总建筑面积占比进行冷热点集聚特征进行分析,总体呈现“中心热外围冷”的集中连片分布,即各研究单元在空间上呈现“中间集聚高值、外围集聚低值”的特征。(3)卫星影像数据的解译结果能够最直接的反映水平方向上研究次区域、研究单元内已开发为建设用地的位置和面积,而百度地图建筑轮廓和层数数据反映垂直方向上的开发强度,从垂直方向上对比各研究次区域、研究单元的开发强度差异和集聚情况,综合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两个方向的研究结果,发现开发强度空间分布整体呈现“从中心向外逐级递减”的分布特征。(4)百度热力图数据能够直观反映出人群在空间上的分布,对百度热力总值与综合开发强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二者存在较高的相关性。热力总值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从中心向外等级逐级降低”的特征,与综合开发强度空间分布特征相似。无论是工作日的日间、夜间,还是休息日的日间、夜间,人群主要集中分布在兴宁、新城、永新、友爱、陈村、五里亭、东沟岭、琅东、亭洪、大沙田等片区,而这些片区的开发强度等级处在较高等级,二者在空间分布上存在着较高的相关性。(5)存在问题及建议:对“高高”型、“高低”型、“低高”型、“低低”型片区以及片区间土地利用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控制“高高”型片区开发强度、缓解老城区压力,控制“高低”型片区水平开发强度、适度开发“低高”型片区,盘活低效存量用地、增强“低低”型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坚持规划引领、分区分重点控制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