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认知结构即新知识的生长点,学习的过程伴随着认知结构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学生学习的成就、学习的能力必然与认知结构紧密关联,所以我们有必要去探求和了解认知结构,以期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有所帮助;而以往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建立良好数学认知结构的策略上,很少有人基于学生学习的视角去分析课堂,探究课堂教学中教师会选择哪些因素去支持学生良好数学认知结构的生成;此外,数学学科有其自身的“数学特色”,很多研究提出的策略却并没有彰显这种特色,所得结论以及策略安插到别的学科也同样可行;最后,数学认知结构是一个“暗箱”,无法对其进行直接操作,我们也只能借助课堂这个“中介”去探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选择哪些因素支持学生良好数学认知结构的生成。本文是基于学生学习的视角,选择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中的6节优秀数学网络课,借助美国匹兹堡大学QUASAR项目研究中提出的数学任务框架去分析数学课堂。研究课堂教学展开过程中6位教师分别实施了什么水平的教学任务以及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了哪些与高认知要求相关的因素?借助6堂优质课,分析认知结构变量与保持高认知要求的因素之间的对应关系。本研究的基本结论是:其一,6位教师都实施了比较高水平的教学任务,6堂课均利于学生良好数学认知结构的发展;其二、总体上M2(为学生提供元认知方法)与M3(示范高水平的操作行为)出现次数比较多,而M6(在概念间建立联系)则运用的比较少,甚至两位教师根本没有运用;其三、在6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最有利于发展学生认知结构的可辨别性,其次是可利用性,再者就是稳定性。本研究的基本建议是:教师要注意在概念间建立联系,加强知识之间的关联度;多注重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给予学生适切的探索时间;课堂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三认知结构之间的协调性,尤其要关注认知结构的稳定性的发展;教学中要实施高水平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