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从认知语用学角度来分析脑筋急转弯的生成过程。汉语脑筋急转弯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迄今为止,学者们一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毋庸置疑,本文正是建立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汲取其精华后改进其不足。在进行文献综述之后,笔者认为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脑筋急转弯的语言特征(急转弯的分类、构成方式和制作方法)的静态分析而很少关注脑筋急转弯的动态生成过程。因此,作者是从认知语用角度出发,致力于阐释脑筋急转弯的动态生成过程。为了使读者对脑筋急转弯有更深刻的了解,本文也对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和比较,例如本文比较了脑筋急转弯和谜语、刻意曲解、英语脑筋急转弯、幽默、日常话语的异同,从而分析了脑筋急转弯的本质特点。从研究方法上看,本文主要以徐盛桓教授的自主-依存框架分析理论作为基础对脑筋急转弯语料进行定性分析,进而分析其独特的生成过程。徐认为,“话语的生成首先来源于说话人头脑里想要表达的意向内容,在交际意向性的制约下,通过相邻/相似关系,并利用人们感知话语有通感、通知的心理特征,将一项内容推衍成为话语。”此理论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分析话语的生成过程。作者正是基于此理论,试图建立一个脑筋急转弯的自主-依存框架来解释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因此,在理论应用过程中,对一些与急转弯密切相关的概念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对于急转弯的制作者来说,其意向内容是一个完整的命题,即问题部分和答案部分整合的隐性表述。在制作者意向态度的制约下,此隐形表述将会一步步推衍形成交际中的显性表述。显然,急转弯制作者意在创造出新奇的语言表达形式以误导受众得出貌似正确却似是而非的答案。因此,制作者通过以下四步制造这种模棱两可的语言表达形式:(ⅰ)建立制作脑筋急转弯的意向意图。(ⅱ)在意向意图的制约下,通过相邻相似关系,推演得出表述d1,进而表述d1作为意想内容A2,从而循环推衍。(ⅲ)确认最后表述dn与表述d1形成反差,而且dn倾向于产生多种可能答案并且受众常常需要再一次认知过程来推出正确答案。(ⅳ)在交际中实现表达。脑筋急转弯的显性语言表达特征为:(ⅰ)语法结构松倾向于散。(ⅱ)字面意义与文旨意义相差很大。(ⅲ)文字表达倾向于模糊。(ⅳ)显性表述与隐性表述的关系呈非常规性。在制作急转弯过程中,制作者试图创造出一个似是而非的语言表达来误导受众。那么制作者怎样确定他\她能使受众掉进语言陷阱呢?在制作过程中有一些先决条件使制作者达到他\她的目的。本文归纳了以下几点:(ⅰ)逻辑推理互知性。(ⅱ)百科知识的互知性。(ⅲ)语言知识的互知性。(ⅳ)语言上下文的互知性。本文把脑筋急转弯中的语言策略划分为三大类:(ⅰ)语义策略。(ⅱ)语法策略。(ⅲ)语用策略。并且每一大类都可有相应的小分类。值得注意的是,有的急转弯的语言策略会涉及一种以上的策略。本文只是对脑筋急转弯做尝试性的分析,其中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