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基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分配关系为主题,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与解读。马克思恩格斯以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为基石,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关于劳动是财富的源泉的思想,以及空想社会主义学派按需分配、按劳分配与平均分配的设想。通过辛辣地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并系统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逐步探索出科学的分配原理。本论文的研究,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本论文选题的相关背景,研究本题具有怎样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当前国内外学界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本论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以及本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第二部分:基本理论概述。该部分作为本论文的基础理论部分,详细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分配理论的来源、主要内容,以及列宁与斯大林在分配理论中的贡献。马克思恩格斯分配理论大体涉及三方面内容,一是作为理论基础的劳动价值论,二是提出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三是确立了共产主义两个阶段下的“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消灭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此时实行按需分配才能根本消除事实上的不平等。此后,列宁与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探索中将这一原则带入实践并继续发展。第三部分: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在中国的探索与实践。该部分依次阐明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在结合中国发展实际的前提下,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进行的实践探索。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分配理论和制度选择发生转变的原因,并简要评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发展时期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成果。首先,建国初期通过“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大力发展生产力,使我国的经济面貌取得了较大改善。并逐步确立了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使按劳分配成为计划经济体制下唯一的分配方式,在实践中带有平均主义倾向。其次,提出克服平均主义,在农村地区实行包产到户,在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冲破了平均主义的束缚。随后,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采取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之后,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我国分配改革更加注重公平。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同志把改善民生、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领导实施了一大批惠民举措,进一步保障分配公平的实现。第四部分: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当代启示。从理论角度来看,我们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坚持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形式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保障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公平正义原则,促使分配制度改革更加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从实践角度来看,要继续完善初次分配以及再分配调节机制,建立第三次分配制度,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