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文化与翻译三者间的联系十分紧密。而空缺是在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语言文化阻碍。由于中俄两国的语言文化存在差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将不可避免地遇到空缺阻碍。所以,运用合理的翻译手段来填补所遇空缺是翻译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以莫言小说《丰乳肥臀》俄译本为例,对原语空缺词汇的翻译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充分认识翻译中的空缺现象,寻找正确的方法来填补空缺,并挖掘空缺词的最佳翻译策略。这不仅是语言文化学领域的重要内容,也是跨文化交际和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美国语言学家霍凯特(C.F.Hockett)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首次提出空缺概念,此后,许多学者对空缺的定义都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例如,俄罗斯学者Ю.С.Степанов认为空缺是语言语义图的空白点,而З.Д.Ⅱопова和И.А.Стернин则认为空缺是一种语言称名概念,是无法用另一种语言来称名的现象。在空缺分类的问题上,学者Ю.С.Степанов认为空缺就是语言语义图的空白点,可分为绝对空缺和相对空缺两类。З.Д.Попова和И.А.Стернин根据空缺的特点都一致将其分为语言空缺和语际间空缺,语际间空缺即文化空缺,它又可细分为物质文化空缺和抽象文化空缺。而Ю.А.Сорокин则将之分为语言空缺、文化空缺及语篇空缺。在国内,关于空缺问题的研究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如刘越莲、刘宏等曾发表过一系列研究成果。其中,刘越莲认为,空缺即跨文化交际过程的不对等,空缺有绝对空缺和相对空缺之分,空缺现象有外显或内隐的特点,并且这种现象随着语言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当然,在空缺的理解和分类方面,国内其他学者也提出了不同见解。不过,目前对于空缺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研究成果还有待加强,特别是在国内文学经典作品外译中的空缺现象及其翻译策略的研究更待深入。 在研究空缺现象的同时,必然要对其翻译策略进行探讨。古今中外有不少学者就空缺翻译策略问题各抒己见:有严复的“信达雅”和鲁迅的“信顺论”、有奈达的“动态对等”或“等效翻译”和威尔斯的“受者等值”等等。笔者认为,诸位学者所执理论各有道理,本人在总结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认为:空缺的翻译策略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种策略即保留空缺、省略空缺、寻求对等、加注和解释性翻译。保留空缺相当于直译,保留源语言的语言形式和含义。省略空缺是不译多余空缺,仅翻译其基本含义即可。寻求对等是一种采用不同形式但语言效果一致的成功替换。加注即添加注释,以解释空缺。而解释性翻译就是将所缺含义直接译在译文中,这与加注的策略有所不同。在处理文中空缺案例时,笔者将根据案例本身特点来灵活对比不同策略,寻找最佳翻译。 笔者认为,将空缺理论应用于翻译实践中的意义重大,而文学翻译是跨文化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研究空缺现象时,对经典文学中空缺现象的剖析具有广泛的必要性和实用性。本文将以前辈学者们对文化空缺的定义和分类理论为基础,剖析俄罗斯学者В.ЛМyравьев提出的有关空缺概念的理解,分析其空缺分类的合理性,结合常用的五种翻译策略,以翻译效果等同为翻译标准,研究《丰乳肥臀》俄译本中出现的空缺现象,将其进行分类并探寻最佳的翻译方法。我们认为,对空缺现象的研究不仅有利于译者正确把握双语特点,提高译者的翻译水平,同时也有利于推动空缺理论与翻译实践的有机结合,促进翻译理论与实践领域研究的深入发展。此外,本文的研究对于弘扬和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华特色文化,提高国家文化影响力也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