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伊立替康(Irinotecan,CPT-11)是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主要化疗药物,但其在发挥抗肿瘤作用的同时,也干扰着正常组织中DNA和RNA的功能,引起细胞毒作用。如果能在化疗前通过检测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预测CPT-11化疗疗效及毒副反应,将为该药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意义。羧酸酯酶1(carboxylesterase1,CES1)是CPT-11重要的药物代谢酶,研究发现其活性对CPT-11的化疗疗效和毒副反应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而其基因多态性可显著影响该酶的活性。故本研究旨在探索CES1-75G>T基因多态性与CPT-11在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治疗中的疗效和毒副反应的关系,指导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用药,为减轻化疗毒副反应带来益处。 方法:(1)研究对象为2010年1月-2011年11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肿瘤科接受国产CPT-11联合氟尿嘧啶和四氢叶酸钙(FOLFIRI方案)一线化疗的98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2)从患者外周血中提取DNA,应用双脱氧测序法检测CES1-75G>T基因多态性,分为三种基因类型:G/G野生型、G/T杂合突变型及T/T纯和突变型。根据检测结果将病人分为野生组(G/G组)和突变组(G/T+T/T组)观察化疗疗效及毒副反应。(3)比较不同基因型在近期化疗疗效、无进展生存时间(PFS)、KPS评分、毒副反应等方面的区别;(4)所有资料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近期化疗疗效、毒副反应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对无进展生存时间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曲线,并应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风险比率模型。 结果: (1)基因检测结果显示:14例(14.3%)患者的CES1基因为G/G野生型;52例(53.1%)患者为G/T杂合突变型;32例(32.6%)为T/T纯合突变型。 (2)98例患者化疗后总体疾病控制率(CR+PR+SD)为53.1%,G/G基因型患者为78.6%;G/T+T/T基因型患者为48.8%,两组基因型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CR+PR)接近,无显著差异(P>0.05)。 (3)98例患者总体中位PFS为23周,G/G基因型患者中位PFS为32周,G/T+T/T基因型患者PFS时间为23周,两种基因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患者PFS只与基因型有关(RR=2.081,95%Cl=1.159-3.734,P<0.05),与年龄、性别、部位、病理类型、化疗前KPS评分均无关(P>0.05)。 (4)G/G基因型患者化疗后KPS评分好转+稳定率为85.7%,G/T+T/T基因型患者则为48.8%,两种基因型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5)两组患者毒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 结论:在应用CPT-11化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中,CES1-75G>T基因多态性与CPT-11的药物疗效相关。G/G野生型患者具有较高的疾病控制率及较长的无进展生存时间,但并不增加化疗引起的毒副反应。CES1-75G>T基因多态性检测可能成为晚期结直肠癌行CPT-11治疗敏感性的预测指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