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兰村泉是太原市重要水源地,晋祠泉是山西省历史名泉,晋祠泉与兰村泉水化学差异及其控制因素的研究对太原西山岩溶地下水系统形成与演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对太原市市民的生产生活供水水质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对太原西山岩溶地下水系统所赋存的含水介质系统的化学成分以及含水系统内的构造发育情况认识不足,对晋祠泉以及兰村泉的水化学特征的差异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作者将研究区含水介质系统按化学成分进行重新划分,结合岩溶泉的构造控水条件,对前人已经得到的水化学资料进行重新解释,得出以下结论:太原西山地区奥陶系中统普遍发育四层石膏带,晋祠泉排泄口岩溶水主径流层位于峰峰组下段的第一、第二石膏带之间,石膏的大量溶解导致了晋祠泉SO42-偏高,达到385.5mg/L(王丽丽,2004年),占阴离子总量的60%以上,同时石膏溶解产生的SO42-、Ca2+促进了脱白云岩化作用,最终导致晋祠泉水矿化度含量过高。下奥陶统与上寒武统碳酸盐岩以白云岩为主,亮甲山组白云石含量达到了80%,从汾河二库到兰村汾河出口处汾河下切到O1地层,白云石大量溶解后产生的Mg2+/ Ca2+比值较高的岩溶水的渗漏补给使兰村泉Mg2+/ Ca2+比值高于晋祠泉。位于西山岩溶地下水系统排泄区的平泉TFe含量偏高,达到2.5mg/L(2003年,李向全),通过对区域地质情况研究发现铁来源于含水层上部的C-P煤系地层中黄铁矿,黄铁矿氧化后进入煤系水系统,最后通过断裂带补给岩溶水,导致TFe含量偏高。通过对不同水源中34S含量差异分析,得到平泉泉水中SO42-主要来自石膏的溶解,有5%来自上覆煤系地层黄铁矿氧化后产生的酸性水,这与对TFe含量的分析相吻合。研究发现兰村泉水温(15.5℃)低于晋祠泉(21.25℃)(唐健生,1986年),兰村泉岩溶水的径流区含水层埋深较浅,根据地热增温率,径流岩层岩石温度低导致兰村泉水温低;而晋祠泉岩溶水在径流区奥陶系含水层上覆厚层的C-P煤系岩层与砂岩、泥岩碎屑岩层,地下水径流区含水层埋深较深,岩溶水流过的岩石温度较高,同时由于地下水流速较慢,水岩热交换趋于平衡,使晋祠泉水温偏高。最后根据对晋祠泉矿化度从1984~2001年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得出矿化度主要受矿坑排水量以及地下水水位面下降的影响。矿坑排水量对岩溶水的矿化度变化起主要作用。通过对兰村泉NO3-含量的影响因素分析,得到NO3-主要受汾河的污染引起,来源是古交市市民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人类的采煤活动大量排放的矿坑水以及人类大量抽取地下水是导致岩溶水水质变化的主要因素,因此要加强对矿坑排水量以及人工采水的规划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