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流地貌历来是地学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之一。阶地作为流域地貌的基本形态之一,通过对其研究不但可以恢复河流地貌的演化历史,而且可以提取与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相关的信息。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外学者通过对河流阶地的研究,已经对黄河的形成演化取得了比较一致的认识。但是,作为黄河最大的一级支流—渭河,其形成演化的过程目前分歧较大,且多数研究主要集于中下游地区。渭河上游位于陇中盆地的南缘,西秦岭的北麓地带,新生代期间构造活动剧烈,气候变化频繁,从而造成了该区流域地貌类型多样,地表侵蚀切割强烈。其源头鸟鼠山以其低矮的分水岭与黄河的另一支流洮河相隔,该区倍受地貌学家的关注,被认为是解决古黄河与古渭河形成发育的关键地带。本文选择渭河上游陇西段和中滩段的河流阶地进行研究。通过古地磁、光释光、14C及黄土-古土壤序列等定年方法,研究发现渭河陇西段7级阶地的形成年代分别为860ka BP、790ka BP、620ka BP、410ka BP、130ka BP、60ka BP与11ka BP。渭河中滩段7级阶地的形成年代分别为1.5Ma BP、1.1Ma BP、870ka BP、620ka BP、410ka BP、128ka BP与11ka BP。同时,综合该流域其它地质地貌资料,根据阶地的形成年代和拔河高度等参数,得到了渭河不同河段和不同支流的下切速率。陇西地区渭河自860ka BP以来下切速率为0.2m/ka,宝鸡段为0.99m/ka;渭河的支流中,洛河下切速率为0.11m/ka,泾河为0.16m/ka,灞河为0.17m/ka。可以看出渭河上游地区河流的下切速率明显高于中下游,而与秦岭内部的岷江下切速率相比,则要低的多,可能是由于构造活动的不同导致了河流下切速率的差异,秦岭内部抬升要强于北麓地区,而渭河上游地区则要高于下游。渭河陇西段各级河流阶地河漫滩顶部都发育了一层古土壤,如T7-T1分别对应于古土壤S8、S7、S5、S4、S1、Sm与S0,表明气候变化在阶地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河流下切可能发生在冰期向间冰期的转化阶段。因此,在陇中盆地,渭河阶地是在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更新世以来,陇中盆地至少经历了10次气候转型事件,而渭河却只发育了7级阶地,可能由于阶地被后期的河流侧向侵蚀和构造运动所破坏,或与气候温暖湿润程度不够及气候变化的不稳定性有关。最高级河流阶地是河流开始出现的重要标志。通过渭河不同河段的最高级阶地的研究表明,距今1.5Ma BP左右,渭河在陇中盆地开始发育,注入天水古湖,此时渭河下游三门古湖面积急剧缩小。1.4-1.2Ma BP,渭河在陇西地区出现,渭河切穿宝鸡峡谷,渭河上下游贯通;这一时期黄河流域水系也发生了重大的调整,黄河切穿三门峡东流入海,三门古湖消失,渭河注入黄河共同入海。1.2Ma BP左右,洛河、灞河和泾河形成,丰富了渭河水系,现代渭河水系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