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身份认同是文化和社会研究中一个重要概念,意味着一个人在一个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中,与社会、他人建立认同关系,逐步确定自己在这一社会文化秩序中的个体角色。它是对自我根源的不断追寻,人们的种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归根到底都是从认同问题中派生出来的,都是以某种身份认同为前提的。
教师在任何历史时期和社会场景中都是文化符号的创造者和反思者,在多元文化的时代他们是如何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看待周围的环境,看待人与人及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关乎教育者,也关乎受教育者的根本问题。少数民族教师有着独特的民族特性和文化基因,但却在文化的丛林中走错了方向,迷失了自己。本论文试图将身份认同的概念引入少数民族教师研究的视野,对教师的种种行为和思维进行元勘,通过文献分析、访谈实录等研究方法,了解少数民族教师身份现状,提出认同危机的假设,分析身份认同的内容和路径,解释无法认同的形成原因,构建合理认同的“社会——人”的场域。
全文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论。概要介绍研究缘起、方法和思路以及相关文献的梳理。
第二部分,少数民族教师身份认同的现状与问题反思。这一部分是论文的现实基础,回答少数民族教师身份认同在理论上是什么,在实践中表现为什么,这种表现可能存在着什么问题。对少数民族教师身份认同的现状进行考察,发现教师在不同程度,对不同的认同内容存在障碍和拒斥,因此提出反思的问题:身份认同存在群体危机,作为民族知识分子的教师正在失语。
第三部分,少数民族教师身份认同的内容界定。在整理拉祜族教师的相关资料、问卷调查以及口述实录的基础上,将少数民族教师的身份认同整理为三大核心要素:民族认同、职业认同及文化认同。
第四部分,少数民族教师身份认同问题的路径与关系结构。这部分是回答为什么会出现少数民族教师身份认同的问题,身份认同问题是如何出现的,又是如何发展的,归根结底认同问题是受到什么关系结构的作用。从因素分析来看,笔者认为国家政治体制与民族政策、经济结构方式转变、文化变迁与教育变革是形成事实的群体性因素;家庭与村落文化、社会阶层变动与教育选择、性别与年龄特点、重要他人与偶然事件影响是个体性的基本因素。以笔者对几位教师的深度访谈资料和日常生活观察为主要分析资料,衍生三种形成路径:从被动到缄默、从焦虑到放弃、从自在到自觉。依据以上结论,借助哈里窗的分析框架,提出少数民族教师的身份认同是一个社会与个体进行博弈的过程,所形成的是社会与个体、主动与被动的交互关系结构。第五部分,少数民族教师身份认同的重构。最后一部分是回答少数民族教师身份认同问题的解决归属问题,也就是怎么办的问题。从社会整合理论和个体效用与个体认同关系的视角,我们提出了身份认同重构的途径,并进一步说明了理想的身份认同状态是从社会和自我两方面重建自信,重获身份认同,重构一个“社会——人”的认同关系场域,提出在获得身份认同后对民族自信、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应对多元文化都有着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