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已经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产生了严重威胁,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研究玉米对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反馈机制,对玉米种植区域规划和增产稳产具有重要实际意义。同时,玉米光温生产潜力是确定玉米产量差和量化气候资源对玉米生产影响的关键指标。探究气候资源对玉米光温生产潜力及产量差的关系,将为合理制定农业发展区域规划和指导农业生产实践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为了定量研究气候变化引起的玉米产量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已经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产生了严重威胁,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研究玉米对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反馈机制,对玉米种植区域规划和增产稳产具有重要实际意义。同时,玉米光温生产潜力是确定玉米产量差和量化气候资源对玉米生产影响的关键指标。探究气候资源对玉米光温生产潜力及产量差的关系,将为合理制定农业发展区域规划和指导农业生产实践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为了定量研究气候变化引起的玉米产量和生产潜力变化,寻求减小玉米产量差的有效途径,本文首先采用一阶差分、共线性检测、皮尔逊相关、多元线性和非线
其他文献
1980年以来,我国氮肥用量大幅度增加,虽然在提高粮食产量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氮肥的利用率较低,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还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如水体富营养化、土壤酸化等。农业生产中肥料氮施用后的去向一直是氮素研究的热点问题。因此,在保障粮食高产、优质的前提下,分析常年大量施用氮肥后我国旱地农田氮素的盈亏及硝态氮累积状况,用合适的方法计算氮肥利用效率,并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对提高作物产量和降
山茱萸是我国种植较为广泛的重要中药材,不同产地的山茱萸在生长状况、生物学性状和品质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本研究全面考虑光、温、水、土在陕西秦巴山区的分布情况,对现有文献中有关山茱萸药材生长、品质、产量的众多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等生态因子进行归纳、比较、分析,筛选出11个主导山茱萸生长的环境因子和9个主导山茱萸品质的生态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气候数据曲面拟合专
硒(Se)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缺硒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引发多种疾病。我国是缺硒大国,缺硒人口占世界总缺硒人口的1/10,除恩施、紫阳等高硒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居民膳食硒摄入量低于正常生理需求量(40μg·d~(-1))。大豆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对硒具有较强的生物富集能力,可作为食物链中补硒的载体。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与根瘤菌(R
为探究适合河西地区春玉米生长的灌水量和滴灌频率的最佳组合,以‘咸科858’为试验材料,设置60%ETc(W_1)、80%ETc(W_2)和100%ETc(W_3)3个灌水水平(ETc为作物蒸发蒸腾量)和4 d(D_1)、8 d(D_2)和12 d(D_3)3个滴灌频率,共9个处理。研究不同滴灌频率和灌水量对河西地区春玉米生长(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累积量)、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植
油菜是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氮肥的投入能够显著提升油菜的产量,然而过多的氮肥施用则会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目前,通过转基因技术发掘油菜自身遗传潜力是提高氮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最近研究表明,异三聚体鸟嘌呤核苷酸结合蛋白(G蛋白)介导了水稻、小麦和拟南芥对氮的响应。然而对于甘蓝型油菜中的G蛋白,目前还知之甚少,且G蛋白参与氮响应的生理分子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本文借助拟南芥G蛋白研究其过量
枸杞作为地方特色经济作物,已成为西北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但干旱缺水是制约其种植面积扩大和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研究新型灌溉技术对土壤水分和枸杞产量的影响有助于优化枸杞灌溉措施,对枸杞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基于陶瓷灌水器出流特性,设计了一种水肥一体化微孔陶瓷根灌系统,研究了不同灌水器设计流量和埋深条件下的土壤含水率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不同施肥方式和施氮量条件下的水氮利用效率,
关中平原是我国小麦主产区之一,种植高产高效的小麦品种对维持地区粮食安全以及环境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陕西关中平原现行栽培以及新育成的15个小麦品种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在两个施肥水平下(不施肥,推荐施肥),研究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氮效率差异及其生理机制,为当地种植高产高效的小麦品种以及未来育种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及结论如下:1)在施肥条件下,2018-2019年不同小麦品种产量为2757-
全膜双垄沟播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重要的玉米种植方式,本文通过对不同氮磷钾肥配施量对全膜双垄沟播夏玉米生长性状、干物质积累量、植株氮磷钾素吸收利用、吐丝期后氮磷钾素转运、土壤硝态氮的分布与累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通过2年田间试验,选用玉米品种郑单958,全膜双垄沟播(M)下设置6个施肥水平,M0(不施肥)、M1(N 60 kg·hm~(-2),P_2O_5 60 kg·hm~(-2),
农田氨挥发是我国氨排放的一个重要来源。农田氨挥发一方面降低了氮肥利用率以及施肥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促进灰霾形成,进而损害人体健康,或随氮沉降进入土壤、水体造成土壤酸化、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威胁生态系统稳定。小麦、水稻和玉米农田氨排放占全球人为氨排放源1/2以上。目前,农田氨挥发研究多集中于土-气界面氨挥发,大田尺度的植株-大气氨交换鲜有研究。由于关中地区的土壤性质及气候条件导致其氨挥发潜力较大,因此
河套灌区农田地下水埋深普遍较浅且年内波动较大,而且作为黄河冲积平原,灌区内分布着大量含有夹砂层的农田,其层状的土壤剖面结构使得水盐运移过程变得复杂。本研究采用田间定位试验和模型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膜下滴灌下土壤水盐运移规律和深层土壤水分交换过程,旨在探明不同膜下滴灌条件下夹砂层农田土壤剖面水盐分布规律、深层土壤水分对根区的补给作用及作物根系吸水的响应差异,研究结果将有利于膜下滴灌技术的完善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