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 BmNPV)感染家蚕引起的家蚕血液型脓病是目前蚕丝产业最为常见和危害严重的蚕病之一,每年对蚕丝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随着1999年BmNPV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其基因功能的研究已成为研究重点。尽管其在侵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相关基因已陆续被注释,但BmNPV ORF79(bm79)作为杆状病毒核心基因之一,它的功能仍然不清楚。因此本文主要对BmNPV ORF79基因的结构以及与其他蛋白相互作用做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bm79基因克隆及转录分析克隆得到的bm79基因位于BmNPV T3株基因组的76132-76678bp,全长549bp,编码一个含有182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预测分子量约为20.9KD。bm79的起始密码子ATG上游145bp存在着杆状病毒的晚期转录基序TTAAG,终止密码子TAA的下游74bp和84bp存在转录终止信号AATAAA。用Signal IP软件对基因进行信号肽预测,发现在其N端包含一个22个氨基酸残基的信号肽。同源基因保守性分析结果表明,bm79蛋白氨基酸序列在已测序的杆状病毒中高度保守(>90%)。bm79基因转录时相分析结果表明bm79是一个晚期基因,并在感染晚期持续高量表达。2.BM79蛋白表达及核定位信号鉴定构建BM79的C端融合DsRed荧光蛋白的BM79表达载体pIZ-DsRed-BM79,以pIZ-DsRed和pIZ-DsRed-PIF3作为对照,转染BmN-SWU1细胞后,免疫荧光法检测BM79蛋白在家蚕细胞内的表达情况,发现BM79蛋白在细胞质和细胞核内均有分布,而且在细胞核内分布量明显高于细胞质内。另外,在BmNPV病毒感染细胞的情况下,BM79蛋白分布情况不受影响,说明BM79蛋白在细胞内的分布不受其他病毒因子的影响。进一步构建BM79蛋白截短多肽表达载体,免疫荧光检测结果表明,BM79蛋白C端Q151-N165氨基酸序列具有核定位功能,指导BM79蛋白由胞质向核内转运。3.BM79蛋白与其他蛋白的相互作用构建BiFC重组病毒vBiFC-BM79-VNVC、vBiFC-BM79-E66vBiFC-BM79-PIF1、vBiFC-BM79-PIF2和vBiFC-BM79-PIF3,感染BmN-SWUl细胞后,荧光信号检测结果表明,在细胞中表达的PIF1、PIF2、PIF3和ODV-E66分别与BM79存在相互作用关系。进一步免疫共沉淀实验验证结果显示,VC-E66、VC-PIF1、VC-PIF2和VC-PIF3融合蛋白皆能够被VN-BM79蛋白沉淀,表明BM79蛋白与PIF1、PIF2、PIF3和ODV-E66存在相互作用,与BiFC荧光信号结果一致。推测BM79可能与其他口服感染因子联合,在ODV侵染家蚕的过程中行使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