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相亲节目的社会互动仪式研究——以《非城勿扰》为例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_w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个全球多媒体的信息时代,中国的电视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在一系列推陈出新的举措中,电视相亲节目再度成为电视荧屏的“新宠”。2010年以来,先后有数十家省级卫视纷纷推出此类节目,力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在这场“相亲”大比拼中,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成为个中翘楚,一举刨下同类电视节目中收视率最高。《非诚勿扰》为什么会受到观众的如此爱戴?很大原因是人们能从这种新派交友节目中寻求自己的相似的人,寻找情感寄托。电视相亲节目从社会学的角度上说,是一个社会互动仪式,正是由于这种互动仪式的存在,才促成了电视受众对节目的连续、重复收看,特别是对某些特别节目的超常收视,使观众有了相互的认同,并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由此受众和电视相亲节目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关系。在媒介化社会,受众选择、使用、依赖媒介,对于信息永无止境的需求甚至依赖是媒介化社会形成的主体牵引力;媒介则反映、渗透、建构社会环境。   本文把《非诚勿扰》节目置于媒介化社会的大背景下,从社会、媒介、人互动机制的理论层次,探究电视相亲节目的现状,社会互动要素、过程和功能。社会互动仪式是电视相亲的内在,电视相亲是社会互动仪式的表象形式之一。从社会互动仪式的角度分析电视相亲节目,我们将更深一层的理解电视相亲节目的传播效果和现实意义,这会给电视相亲节目的实践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所以,提出电视相亲节目的社会互动仪式这一命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1937年至1949年是中国全面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入敌后,建立起众多革命根据地,坚持对敌斗争,同时党的新闻事业在根据地遍地开花,广泛传播了党的政策,团结了民众,成为对敌
女性时尚杂志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发展至今已经成为期刊界的一朵奇葩,成为一种引入注目的文化和商业现象。这种将中产阶级女性作为目标读者的杂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越来越重
当今世界己进入全媒体时代,媒介融合使传统电视视节目呈现出新的传播特点:传播内容极大丰富、生产过稆全面优化、传播方式双向互动、传播渠道广为拓展,电视娱乐资讯节目也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