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教育治理和学校改革的背景下,家长委员会作为参与学校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并因此,有必要探讨如何构建完善的参与机制,以促使家长委员会在学校治理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论文梳理了有关学校治理和家长参与的国内外文献,回顾了我国家长委员会的发展进程,对核心概念作出了清晰的界定。作者以利益相关者理论、组织结构等理论基础为支撑,对家长委员会参与机制的构成要素进行了分解,以上海市X区A校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文本分析等方法,对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治理的情况及机制的运作进行了实证调查。调查发现:在动力机制方面,家委会参与动机较强,但动机来源偏外且稳定性较弱;在协同机制方面,初现雏形,但有缺漏且水平偏低;在保障机制方面,流于表面,规范性不足且缺乏长效性;这些现状也影响了最终参与学校治理效果的发挥。基于调查的现状,笔者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家委会参与机制不完善的原因,主要包括理念认识、参与过程和外部条件。在理念认识上,家委会自身、校方和普通家长理念存在滞后性;在参与治理过程中,成员产生与换届欠规范,信息沟通不充分,实际参与随意性较大,监督和调控缺失;在外部条件上,法律与章程不完善,专业指导和培训尚未制度化,校际间的家委会的合作交流缺乏。针对上述原因析,笔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重新审视各主体的角色定位,规范并改进参与程序和方式,改善家委会参与的外部条件,由此来提升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治理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