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宝卷”主要是指在民间信仰活动中,按照一定仪轨进行说唱的一种记录文本。宝卷最初渊源于佛教的道场法会科仪,其后不断融入儒道及民间民俗文化内容,形成了具有信仰性、娱乐性、伦理性与地域性的一种民间信仰文化。对宝卷文本的演说和仪式的开展通常称为“宣卷”。及至当代,宣卷活动在很多地方已濒临灭绝,或是经过了现代改编,或被搬上舞台以展演的形式出现,而作为吴方言区宣卷的代表——常熟支塘宣卷至今仍保留了传统宣卷的信仰性特征与地域性特点。本文选取常熟地区的“支塘宣卷”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田野调查,运用民俗学、人类学的方法揭示了支塘宣卷与支塘民众日常生活的交互关系,并探讨了原生态的支塘宣卷背后所呈现出的支塘民众集体记忆与地方感。支塘宣卷的说唱仪式虽经历了一百多年的社会历史变迁与传承,却始终植根于支塘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贯穿于支塘人的生、老、病、死等诸多场合,如在婚丧嫁娶、乔迁盖房、祈福禳灾、老人做寿等过程中,宣卷都作为一种重要的仪式融入其中。支塘宣卷借助支塘的佛教寺庙、社庙与散布村落之间的多种公共文化空间,营造了一种浓厚的地方信仰文化实践形态。支塘宣卷与日常生活的融合,为支塘人的家庭关系、邻里关系、村落秩序建构寻找到了一个微妙的精神向度与伦理价值取向。事实上,支塘宣卷本身就是支塘地域文化的一部分,它由支塘历史上紧密的“寺-镇”关系派生而来,经过复杂的地方民俗文化重构,在一代代支塘人的生活实践、交往记忆中被建构成一种支塘人的“集体记忆”。这种代代相传的集体记忆是支塘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表达,它凝结、积淀了支塘的地方历史文化传统,反映着当地的自然与人文特色,展现了支塘文化的“地方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