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国民政府的战时首都,重庆肩负了历史重任,也诞生了以抗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抗战陪都文化,同时,也留下了为数众多的抗战陪都时期的历史遗迹。从1937年11月19日到1945年5月5日,可以说,正是这短短7年半的时间,奠定了现今的重庆的城市基础。陪都时期留给重庆的,是精神、物质、文化上的整体遗产。而如今散落于城市之中的抗战陪都遗址、就是曾经辉煌的抗战陪都文化遗产的有机载体。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西方文化的强势地位,导致全球城市与建筑日渐趋同,失去了文脉特色。随着对文化遗产认识的不断深入,各个城市开始发掘自身城市文脉,试图重建城市意象。城市意象是城市文化空间的表现形式,而城市文化空间又与城市文脉息息相关。在抗战陪都时期,重庆的抗战陪都文化具有独特而鲜明的特色,而解放后,重庆经历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时期,城市市域与空间形态都起了很大变化,抗战陪都遗址在城市空间中呈现越来越明显的孤岛化趋势,大都不能形成具有整体性的城市文化景观。但它们的存在毕竟是抗战陪都文化的历史见证,抗战陪都遗址及周边环境承载着陪都重庆的历史与文脉,应该加以保护和开发;在抗战陪都文化的整体性保护与开发利用中,要做到既能保护抗战陪都文化遗存,又能够完善遗址所在不够理想的城市环境,最后形成具有抗战陪都文化特色的城市风貌,并且带动整个重庆城市的发展,因此而提出了构建抗战陪都文化景区的设想。抗战陪都文化景区的构建是与重庆抗战陪都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城市文脉延续、城市经济文化发展、城市空间结构规划紧密相连的。基于对现存抗战陪都遗址及其周边的城市空间环境体系的研究,提出构建抗战陪都文化景区的构想,对抗战陪都文化景区的空间构建方法是研究的重点。抗战陪都文化景区空间是指包括历史遗迹、城市环境、社会生活、的具有文化意义的人文景观空间体系,是在对包含抗战陪都遗址的历史环境空间体系进行适当整合和重构后形成的。论文希望通过研究抗战陪都文化景区的空间构建方法,使抗战陪都文化保护能够推动重庆城市风貌重建及城市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