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想主义话语是1980年代知青文学最主要的话语,本论文即以此为研究对象,深入文本内部分析其话语逻辑与罅隙,以期揭示1980年代知青文学的书写策略与文化实践效果。 论文在1976年之后的文学史与思想史走向中定位1980年代的知青文学,描绘作为主潮的理想主义话语的流动脉络,论述知青文学理想主义话语的产生背景、特征、陷阱及其消退过程。论文选取三个代表性案例进行研究:一、对张承志的知青小说作文本细读,分析其以红卫兵历史为资源的“革命”理想主义书写,指出其以粗暴去异与求同的方式将红卫兵历史净化;二、考察梁晓声的知青文本从知青历史中剥离出群体理想主义的叙述策略,认为叙述者这一“剥离”建立在把知青历史置换成大自然征服史、切断知青历史脉络、将历史问题转化为道德问题的基础上;三、研究知青文学中非常突出的“乡恋”现象,从城乡视域考察史铁生、孔捷生、王安忆等作家对上山下乡历史田园牧歌式的书写,指出乡恋文本对诗意乡村的呈现以遗忘、美化农民苦难为前提。在缺乏现代性土壤的情况下,知青文学以想象诗意乡村来抵抗蹒跚学步的中国现代化与城市化,是无根无力且无创造性的。 论文认为,1980年代的知青文学作为书写历史的严肃文学,并未表达文革历史的基本面目,而是将历史转化为英雄传奇、田园牧歌,并重新提取一种与历史灾难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道德理想主义体系——把道德理想当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高于一切的原则;道德的资源来自乡村,来自于底层农民,并导出一种反现代的倾向;其内涵强调无私、超越自我,无原则地把集体看作高于个人。它以呈现历史的方式遮蔽历史,以张扬理想的方式拒绝对文革历史的深刻反思。 1980年代末期,理想主义开始遭到全面解构,这是另一种历史灾难。重新解读1980年代的知青文学,旨在对文革历史进行严肃反思,并期待理想主义的重建。论文认为,只有建立在现代性基础之上的理想主义,才能摆脱文革式封建专制的陷阱,才能成为克服虚无主义的思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