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口服抗栓药物相关脑出血(ICH)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探讨口服抗栓药物对ICH风险的影响是否与出血部位有关。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2年5月至2017年5月急诊收治的自发性ICH患者2455例,排除不符合标准的病例,共纳入627例ICH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按发病前是否服用过抗血栓药物分成口服抗血小板药物相关ICH、口服抗凝药物相关ICH和未服用抗栓药物ICH三组,并按出血部位分成脑叶(包括额叶、颞叶、顶叶、枕叶和小脑)ICH(起源于大脑皮层至皮质下白质之间的出血)和深部ICH(起源于基底神经节、丘脑或脑干的出血)。通过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口服抗栓药物对脑出血量的影响,使用多变量逻辑回归模型分析ICH的危险因素及出血部位(深部ICH或脑叶ICH)与口服抗栓药物相关ICH(口服抗血小板药相关ICH和口服抗凝剂相关ICH)的关系。结果:627例ICH患者中入院前服用抗栓药物118例(18.8%),其中口服阿司匹林60例(50.8%),氯吡格雷6例(5.1%),阿司匹林+氯吡格雷14例(11.9%),华法林38例(32.2%)。与未服用抗栓药物ICH相比,口服抗血小板药物相关ICH患者的年龄较大,血管危险因素中糖尿病发病率更高而高脂血症发病率更低,病史中缺血性卒中、房颤、缺血性心脏病和外周血管病变更常见,入院前多数服用降血压药、降糖药和他汀类药物,入院时GCS评分更低以及院内死亡率更高;二者在性别,血管危险因素中吸烟、饮酒,病史中出血性卒中等方面无明显差异。与未服用抗栓药物ICH相比,口服抗凝药物相关ICH患者在性别、年龄、入院时GCS评分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血管危险因素中仅高脂血症发病率更低,病史中房颤较常见,入院前多数服用过他汀类药物,但二者的院内死亡率存在明显差异,服用华法林的患者发生ICH时出血量更多,死亡率更高。与未服用抗栓药物ICH相比,口服抗栓药物相关ICH患者的脑出血量较大(P<0.001)。在脑叶ICH中,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和口服抗凝药对脑出血量都有影响(44.65 ml vs 26.43 ml,P=0.001和45.40 ml vs 26.43 ml,P=0.024);在深部ICH中,口服抗凝药物对脑出血量的影响较大(50.93 ml vs 24.88 ml,P<0.001),而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对脑出血量却无明显影响(31.50 ml vs 24.88 ml,P=0.092)。在排除小脑出血患者这一亚组后,对数据进行重新分析发现,在脑叶ICH中,口服抗血小板药物仍然影响脑出血量(58.31 ml vs 35.92 ml,P=0.002),而口服抗凝药物对脑出血量的影响则无统计学意义(45.40ml vs 35.92 ml,P=0.171)。在脑叶ICH中,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大小与脑出血量的变化趋势无关(P for trend=0.395);而在深部ICH中,脑出血量随INR值增大而增多,其变化趋势具有统计学意义(P for trend=0.002)。口服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OR=2.34,95%CI 1.408-3.896,P=0.001)以及年龄的增长(OR=1.03,95%CI 1.013-1.042,P<0.001)使得ICH更容易发生在脑叶部位,而口服抗凝药物的使用则对ICH的出血部位无明显影响(OR=0.80,95%CI0.370-1.746,P=0.581);合并有高血压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深部ICH(OR=0.34,95%CI0.199-0.584,P<0.001),而糖尿病、吸烟、饮酒、高脂血症等对口服抗栓药物相关ICH的出血部位均无独立的影响(P值均>0.05)。结论: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对ICH风险的影响与出血部位有关,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ICH更易发生在脑叶部位,而口服抗凝药物对出血部位则无明显影响。并且在脑叶ICH,抗血小板药物会使出血量增多,抗凝药物则无此影响。但在深部ICH,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出血量更多,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出血量增加则不明显。因此,口服抗栓药物不应该单独看作是ICH的一个诱因,还应该考虑到潜在的血管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