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投资和融资活动是现代企业资金运动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因此,投融资活动构成了企业两项基本的财务活动,融资活动解决的是企业发展过程中资金的来源和构成问题,而投资活动解决的是企业资源配置效率问题,他们既相互独立,又休戚相关。一方面,企业进行投资活动时必须充分考虑自身的融资能力,在其融资能力的许可范围内进行投资决策;另一方面,企业融资的资金成本,要求企业融资必须以投资的有效需求为依据。然而一直以来,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其相互独立性,忽视了他们之间的相互依存性。 由于投融资活动在公司金融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很多学者运用了代理成本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对企业的投资行为进行广泛的研究。这些理论对企业投资行为的解释不能脱离其特定的制度背景,现有研究大多是以西方国家的制度环境与成熟的资本市场为背景进行的。而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时期有其特殊的制度背景,现上市公司大多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政府与其关系紧密,由此政府干预和最终控制人性质这种现实背景可能影响企业的投资行为。基于以上逻辑,本文综合研究政府干预、债务融资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由于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普遍存在,本文以2008—2010年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政府干预,债务融资对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的影响。研究发现,(1)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债务融资与过度投资正相关,与投资不足有负相关关系,在国有上市公司中尤为显著。(2)长期银行借款与过度投资正相关,短期借款与投资不足负相关。这说明短期借款发挥了债务的治理效应。(3)政府干预下,在国有上市公司中,债务融资为企业的非效率投资提供了条件,尤其是加剧了过度投资。在国有、非国有企业中长期债务加剧了非效率投资,短期债务在非国有企业中抑制了企业的过度投资。 总之,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上市公司,从政府干预与债务融资层面来研究公司投资行为,并针对其研究结果,本文对上市公司融资决策提出一些建议及对该研究提出展望。